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东兴镇

东兴镇

即今黑龙江省木兰县西北东兴镇。清设协领驻此。民国《呼兰府志》卷1:光绪二十六年(1900),“俄兵入犯,官民房舍焚毁无遗”。1928年于此设东兴设治局。1933年伪满改置东兴县。1949年并入木兰县。


(1)在黑龙江省木兰县北部、木兰达河上游。面积704平方千米。人口2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西北村,人口 1.1 万。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设协领公署,1927年改东兴设治局,1933年改县。1947年改区。1956年改乡,1958年改公社,1980年改镇。镇东有香磨山水库。是县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。以林业为主,盛产红松、水曲柳、桦树,并产药材黄柏、刺五加等。森林铁路经此,公路通木兰、庆安等地。(2)在江苏省靖江市西南部,南濒长江。面积46平方千米。人口4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东兴,人口 4000。镇以境内东兴圩得名。清嘉庆四年(1799年)至道光十四年(1834年),长江滩涨形成其地。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一年(1850—1872),靖江县衙因台风吹塌,县署曾移驻此镇。抗日战争期间,澄西县委、县民主政府机关,曾搬迁于此。1949年设东兴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1992年置镇。2000年惠丰乡并入。主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。有电扇、机械、车锁、造纸、铝合金、电子元件、非标准件等厂。有公路经此。(3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西南部、北仑河东北岸。与越南芒街隔河相望,并有国际桥连接。市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35平方千米。人口4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教育路。因处北仑河东,为新兴城镇,故名。1950年设东兴市(县级),1952年改为第十区,1958年改设东兴公社。1975年置镇。1957—1979年为东兴各族自治县治,1996年起为东兴市治。境内有边境经济合作区、保税市场。手工业发达,有染织、石雕、芒编、家具、麻编等厂。市区整洁,有“北仑河畔卫生城”之称。抗日战争时期,曾是西南各省对外通商口岸。现辟为对外通商口岸。(4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部。面积410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,93%为壮族。镇人民政府驻达共,人口550。以东兴、西兴两村各取一字得名。1950年为环江县七区,1958年称火箭公社。1959年改称东兴公社,1962年改为区,1968年复为公社。1984年改乡,1999年置镇。产松、杉、稻、玉米、木薯、油桐、油茶。特产香菇、木耳、灵香草、香猪等。有林场和水电站。为山货集散地。河融公路经此。境内有烈士纪念碑。(5)在四川省荣县北部。面积57平方千米。人口 9800。镇人民政府驻东兴,人口300。因位于东川水东岸,名东川沟,清嘉靖年间以位居东川水东,寓“兴旺”之意更今名。1949年为东兴乡,1958年改东兴公社,1983年复名东兴乡,1995年置东兴镇。有制茶、制盐等业。为农贸集市。通公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平城

    即汉武城县故城。在今陕西华县东北十七里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东石桥水 “南出马岭山,北流径武平城东。按 《地理志》: 左冯翊有武城县,王莽之桓城也”。

  • 马鬣山

    在今蒙古国西南。《新唐书·回纥传》:回纥“与薛延陀共攻突厥北边,颉利遣欲谷设领骑十万讨之,菩萨身将五千骑破之马鬣山,追至天山,大俘其部人,声震北方”。天山即今蒙古国之杭爱山。

  • 圁阴县

    即圜阴县。西汉置,属西河郡。治所在今陕西佳县西北秃尾河南岸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圁水“又东径圁阴县北,汉惠帝五年立,王莽改曰方阴矣”。东汉末废。

  • 河右

    地区名。即河西。指今甘肃、青海黄河以西地区。《晋书·张轨传》: “永宁初,出为护羌校尉、凉州刺史,于是鲜卑反叛,寇盗以横,轨到官,即讨破之,斩首万余级。遂威著西州,化行河右。”古地区名。又称河西。指今

  • 西晃山

    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。《元和志》卷30卢阳县:晃山“山出丹砂”。《清一统志·沅州府一》:西晃山“自麓至顶可二十里,中有一涧横断之,亘以石梁,曰仙人桥,长百尺。顶上有洞,曰雷公洞,声殷殷出其间,遇

  • 朝冠山

    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富川县: 朝冠山 “在县东一里。其相接者曰马鞍山”。

  • 峡石寨

    即今浙江江山市西南六十二里峡口镇。清雍正十二年 (1734),移衢州府同知驻此。

  • 后湖

    ①即玄武湖。在今江苏南京市城东北玄武门外。三国吴谓之后湖。《太平御览》卷66引《丹阳记》曰:“吴孙皓宝鼎元年,丹阳县宣骞之母年八十,浴于后湖。”②在今湖北省孝感市区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孝感县:后湖“

  • 石楼营

    明崇祯八年(1635)建,在今山西石楼县西六十五里黄河岸侧花地湾。清顺治六年(1649)移五花新垒。

  • 古灵山

    在今福建闽侯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古灵山“在闽侯县西南七十里,瓜山之西。一名大帽山,又名蓆帽山。山腰有石室曰太乙崖,有甘泉曰安德泉,瀑布悬崖千尺。又有碧王潭,潭底沙石五色,灿若机锦。有古灵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