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兴安岭
即小兴安岭。在今黑龙江省中部和北部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3:东兴安岭山脉“绵亘于江省之东部, 自西北而东南,其北端接于伊勒呼里山脉……迤东南为布伦山,亦称小兴安岭。此山北流之水入黑龙江,南流之水入松花江,东流之水入嫩江,盖三大川之分岭也”。
即“小兴安岭”。
即小兴安岭。在今黑龙江省中部和北部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3:东兴安岭山脉“绵亘于江省之东部, 自西北而东南,其北端接于伊勒呼里山脉……迤东南为布伦山,亦称小兴安岭。此山北流之水入黑龙江,南流之水入松花江,东流之水入嫩江,盖三大川之分岭也”。
即“小兴安岭”。
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德胜河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武进县:“西有孟渎,又有得胜新河,俱北入江。”
即今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玉门市境内的石油河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延寿县刘昭注:“《博物记》曰:县南有山,石出泉水,大如筥,注地为沟。其水有肥,如煮肉洎,羕羕永永,如不
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天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天河县:甘场山“在县治东。形如幞头,岩险可恃,县治倚其麓”。
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,为茅山高峰之一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:大茅峰“在崇寿观北。《旧记》云在崇僖观北独高处,昔青童道君乘飚舆少憩于此,今犹有故飚轮之迹。山之半有绣衣亭,昔三天使者衣绣衣执金册以九锡之命
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武城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广东省怀集县西北武城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置武城巡检司于此。
即今河南南召县西北焦园乡。清尹耕云 《豫军纪略》 卷3: 咸丰七年 (1857) 九月,“自马市坪分窜,其小股百余至焦园、角村”。
北周天和五年(570)置,为汧阳郡治。治所在马牢故城(今陕西千阳县西北四十里)。《寰宇记》卷32汧阳县:“以在汧水之阳为名。”寻废郡,县属陇州。建德四年(575)移治今千阳县西北五里。隋属扶风郡。唐属
在今安徽宿州市北四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符离县有定陶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7宿州符离县: 定陶山 “有定陶县在山下”。
一名随州城山。在今湖北随州市南。《水经·涢水注》: “涢水又径隋县南,隋城山北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77随州: 随州城山 “在州南七里。山势横亘如城郭然,州因以名。山南有三阜形如瓜,一名三瓜山”。
亦作渌峒。北宋置,属邕州左江道。治所即今广西靖西县西三十五里禄洞乡。元属镇安路。《元史·外夷传 ·安南》: 皇庆二年 (1313),交阯军“陷禄洞、知洞等处,虏生口孽畜及居民赀产而还”。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