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博桥
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下博乡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梁乾化二年(912),李存审“引兵扼下博桥”。胡三省注:“漳水径下博县,盖跨漳水为桥。”即此。
在今河北省深州市东南古漳水上。五代梁乾化二年(912年),朱温攻晋、赵,晋忻州刺史李存审引兵扼下博桥,即此。
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下博乡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梁乾化二年(912),李存审“引兵扼下博桥”。胡三省注:“漳水径下博县,盖跨漳水为桥。”即此。
在今河北省深州市东南古漳水上。五代梁乾化二年(912年),朱温攻晋、赵,晋忻州刺史李存审引兵扼下博桥,即此。
在今安徽东至县西南五十六里,香口河入长江之口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7东流县: 香口镇在“县西南四十里。西北去安庆府望江县三十里。宋末尝移望江县治此,元复还旧治。今有香口巡司”。古镇名。即今安徽省东至县西
即角木宗。今西藏林芝县西北觉木。又作觉木宗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城西北足木。1960年与则拉、德木二宗合并,改置林芝县。
即今奎山。在今山东日照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5日照县 “丝山” 条: “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孤奎山,亦曰圭山。”
在今四川眉山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眉州:七龟山“在州西北二十里。南北两山对峙,延亘十余里,中平坦,有七山罗列前后”。
元至元十二年(1275)置师宗千户,二十七年(1290)改师宗州,属广西路。治所在今云南师宗县东南六里城子山麓。明属广西府,万历二十八年(1600)迁治今师宗县城。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)降为县。元
西周属地, 在今陕西商州市境内。 西周《敔簋》: “王命敔追御于上洛、 谷, 至于伊、班。”古邑名。西周时邑,在今河南省西峡县东。
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改东宕渠郡置,属合州。治所在石镜县 (今四川合川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、铜梁、武胜等市县地。北周改为宕渠郡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年)改东宕渠郡置,治石镜县(今重庆合川市)。
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大河坝乡 (保家场)。清同治 《酉阳直隶州志》 卷4彭水县: 东有保家楼场。
一作丞化寺。即今新疆阿勒泰市。蒙古语曰赊拉斯麦,意为黄寺。清光绪三十一年 (1905) 设阿尔泰办事大臣驻此。民国初改为阿尔泰办事长官治所。1921年置承化县于此。1954年改为阿勒泰县。1984年改
唐置,在今陕西富县直罗镇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鄜州 “直罗城” 条下: “又有直罗关,路通环庆,唐太宗征突厥所开也。” 明置巡司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