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荆

三荆

北魏时所置荆州(治所在穰县,今河南邓州市)、南荆州(治所在安昌城,今湖北枣阳市南三十里)、东荆州(治所在比阳县,今河南泌阳县西)的合称。《魏书·尔朱荣传》:永安三年(530),尔朱荣曰,“仍出鲁阳,历三荆”。即此。《北齐书·王则传》:“天平初,行荆州事。都督三荆、二襄、南雍六州军事,荆州刺史。”《周书·杨忠传》:时侯景渡江,梁武丧败,朝廷“将经略汉、沔,乃授忠都督三荆、二襄、二广、南雍、平、信、随、江、二郢、浙十五州诸军事,镇穰城”。即此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东荆州为淮州,南荆州为昌州。“三荆”之名遂废。


北魏时所置荆州(治穰县,今河南邓州市)、南荆州(治安昌城,今湖北枣阳市东)、东荆州(治比阳县,今河南泌阳县)的合称。《魏书·尔朱荣传》:永安三年(530年),尔朱荣曰:“仍出鲁阳,历三荆。”即指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上隽郡

    南朝梁大同五年(539)置,治所在下隽县(今湖北通城县西北)。承圣三年(554)改为隽州。

  • 河

    即石臼河。 在今河北平山县西北。 《寰宇记》 卷61平山县: “县西北五十里水出焉, 亦谓之石臼水,又谓之鹿水,出行唐东入博陵,谓之木刀沟,又谓之袈裟水,从此过石疃山,南流入滹沱河。”

  • 四岩山

    ①在今四川资中县城周围。由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岩组成。《方舆胜览》卷63资州:东岩“距州城三里”;西岩“在城西六里”;南岩“去盘石县五里”;北岩“去郡城半里,等慈寺之东”。龙重山属于四岩山之列,故亦称四岩

  • 青阳峡

    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四十里。唐杜甫 《青阳峡》 诗云: “塞外苦厌山,南行道弥恶。……昨忆逾陇坂,高秋视吴越。”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。唐乾元二年(759年)杜甫所作《青阳峡诗》即言此峡景色。

  • 兴陵

    金世宗陵。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十五里大房山支脉云峰山麓。

  • 笨港

    即北港。在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南北港溪下游北港镇附近。清康熙六十一年 (1722) 移佳里兴巡司于此。清代称今台湾省西南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为“笨港”。当时商贾辏集,近海市镇,以此为最大。清嘉义县丞驻此。

  • 华山

    ①在今河北三河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三河县:华山在“县北三十里。一名兔儿山。即香河县骆驼港之源也。其地又有石城、青梁诸山口”。②又名花山。在今江苏句容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90升州句容县:华山,“《梁书

  • 秦屿

    即今福建福鼎县东南秦屿镇。明属福宁州。嘉靖中移大筼筜巡司驻此,改名秦屿巡司。

  • 真定路

    元改真定府置,治所在真定县 (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蠡县、定州、阜平以南,饶阳、武强、武邑、枣强以西 (安国、深泽、辛集、井陉除外),南宫、隆尧、临城以北地区。明复名真定府。元改真定府置,治真

  • 秣陵关

    明置,即今江苏江宁县南秣陵镇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。太平天囯时,为天京南路要隘。清同治元年(1862年)五月初一日,曾国荃率湘军进攻秣陵关,太平军守备未严,清军掩至,守关军举关降,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