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台山

三台山

①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一百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4盱眙军:三台山“在招信县南九十里。保聚之所,上可屯十万众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盱眙县:三台山“山有三峰,东、西、南鼎立,上可屯十万众。宋建炎中,刘纲保聚于此。元末,定远豪王弼亦结寨其上”。

②在今江苏宿迁市北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一》:三台山“三峰突耸,势若连珠,为县主山”。

③在今安徽萧县城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萧县:三台山“在今城北。城东里许有龙蟠山,西一里曰虎踞山”。明万历五年(1577),因大水迁县治于三台山之南,即今县城。

④在今湖北枝城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宜都县:三台山在“县西十五里。三峰并峙如台”。

⑤在今广东台山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新宁县:三台山在“县(今台山市)北一里,一名上坑山,县之主山也”。台山县以此为名。

⑥在今广东蕉岭县北三里。《清一统志·嘉应州》:三台山“在镇平县北半里。三峰员秀,环绕县治”。

⑦在今广西隆安县东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隆安县:三台山在“县东二里隔江。俗呼岜横顶。有三峰,因改今名。旁有那觉岩,深不可测”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宁府一》:三台山在“大江之东。脉自归德九峰山迤逦而来,历百余里,三峰耸起,江水流绕其下。旧名岜横山”。

⑧又名龟山。即今四川涪陵市东北雨台山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“咸淳二年,移州治三台山。”

⑨在今四川广安县东四十里,南临渠江。《元史·赵匣剌传》:“宋杨立以兵护粮,运大良平,匣剌察知之,遂率所部兵与立战于三台山。”即此。

⑩在今四川三台县西五里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29潼川州:“本志云:西五里三台山下,有鲁交祠。交读书于此,即宋仁宗手录其《清夜吟》者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1潼川州“东山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:州西五里有三台山,突起三级,状若层台。”县以此名。

(11)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二十里余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定番州:三台山在“(金石番长官)司南一里”。

(12)在今云南呈贡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4呈贡县:三台山“在县治北。三山相属如台星,因名。一名万福山”。

(13)即今云南建水县东北三尖山。《清一统志·临安府》:三台山“在建水县东北八十里。俗名三尖山。绝��凌空,羊肠一线。上有梁王城,昔蛮酋常恃险居此”。

(14)在今陕西紫阳县东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一》:三台山“云台三层,山腰有石洞龙泉”。


在云南省中北部、龙川江和普渡河之间,北隔金沙江与四川省境内的鲁南山相望。因山地多台阶得名。由三列近南北向的平行山脉构成,其间散布小型盆地和宽谷。北高南低,海拔 2500~3000 米左右。最高峰为东列跑马梁子的风帽岭,海拔3306米,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北部。河谷则南高北低,河流最终汇入金沙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碶市

    唐建它山堰。即今浙江鄞县西南石碶镇。清光绪《鄞县志》卷2《市镇》:石碶“距城十里”。

  • 周安郡

    北周天和元年 (566) 改马蹬郡置,属开州。治所在西流县 (今四川宣汉县东南坝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南地。隋开皇三年 (583)废。

  • 蒲河

    ①即今河北昌黎县南饮马河。源出卢龙县溪谷中,南流径昌黎县大蒲河入海。民国 《昌黎县志》卷2: “蒲河,县东南二十五里,即蒲泊也。源出县东二十里海眼山,夹莲峰、樵夫诸山而下,经惠民场东西入海。”②即今内

  • 绥楞设治局

    1915年析绥化县置,属黑龙江省绥兰道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绥棱县东南上集镇。1917年改为绥楞县。1915年置,治上集厂(今黑龙江绥棱县上集镇)。1917年升县。

  • 庾楼

    即庾亮楼。在今江西九江市区北部长江之滨。其矶石突出江岸百许步。相传晋庾亮镇江州时所建。按 《晋书·庾亮传》 有秋夜登南楼事,然亮时江州镇武昌,不在湓城。李白诗云,“清景南楼夜,风流在武昌”,亦未尝言在

  • 上帕

    即今云南福贡县治上帕镇。1916年于此设上帕行政区。1932年改康乐设治局。1935年改福贡设治局。1949年改福贡县。

  • 太平川长官司

    即太平长官司。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南大坝镇。《明史·程信传》:成化三年(1467),镇压戎县山都掌蛮,“明年至大坝,焚寨千四百五十。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,俘获无算。……改大坝为太平川长官司。分山都掌地,

  • 金竹山

    在今陕西镇巴县西七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6西乡县: 金竹山 “山多金竹,因名”。

  • 长江关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西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二》:长江关“在江夏县西”。

  • 纳书克贡巴

    在今西藏比如县西北下秋卡、果曲一带。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。世称藏北民户为纳书克等三十九族(《卫藏通志》卷15载三十九族之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