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逃之夭夭

逃之夭夭

《诗.周南.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后因“桃”、“逃”同音,故以“逃之夭夭”作诙谐语,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。《石点头.贪婪汉六院卖风流》:“妹子想起哥哥这样赌法,贴他不富,连我也穷,不如自寻去路,为此跟着一个相识孤老,一溜烟也似逃之夭夭。”


述补 夭夭,原形容草木茂盛,这里无义。逃之夭夭,原作“桃之夭夭”,后以桃、逃为谐音,便借作逃跑的诙谐说法。指逃得无影无踪。语本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王雨彦《辛勤的播种者》:“我们的队伍冒着初春的风寒,先到平海街教育厅,爬进已经关闭的大铁门,发现张道藩早已~。”△用于行为方面。→溜之大吉 ↔插翅难飞。 也作“桃之夭夭”。


逃跑谓之 “逃之夭夭”。多用于对某种事不负责任而一走了之、一跑了事,含有一种诙谐或讥嘲之意。

逃跑为什么又 “夭夭”呢?

此语缘自 《诗·周南·桃夭》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句。“桃”与 “逃”同音,因而后人将 “桃之夭夭”变化为 “逃之夭夭”。“夭夭”形容桃树茂盛、壮美之貌,与 “逃”并无关系,因原句为 “桃之夭夭”,所以 “桃”变为 “逃”后,亦说成 “逃之夭夭”。


【词语逃之夭夭】  成语:逃之夭夭汉语词典:逃之夭夭

猜你喜欢

  • 谢弟

    源见“梦惠连”。原指谢惠连,后泛指才智杰出的年轻人。清黄景仁《哭龚梓树》诗之二:“每忧谢弟年难永,不信龚生蕙竟焚。”【词语谢弟】   汉语大词典:谢弟

  • 民不畏死

    见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”。李劼人《大波》:“他向老五端锦笑说:‘除非真正讲革命,讲排满的乱党分子,才可以说~,但这类人,全中国能有好多?’”【词语民不畏死】  成语:民不畏死汉语大词典:民不畏死

  • 头颅可知

    陶弘景《与从兄书》:“仕宦朝四十左右作尚书郎,即投簪高迈,今三十六方作奉朝请,头颅可知。”陶弘景认为,作官到四十左右为尚书郎,即可弃官归隐,现在到三十六才作一个奉朝请的闲散小官,那究竟还有什么意思呢?

  • 一斑

    同“豹一斑”。宋苏轼《景仁赐酒烛诗夏次韵谢之》:“万事方今咨伯使,一斑我亦愧真长。”明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卷四:“韩退之于诗本无所解,宋人呼为大家,直是势利他语。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。”【词语一斑】 

  • 乐舌潘笔

    《晋书.乐广传》:“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,将让尹,请潘岳为表。岳曰:‘当得君意。’广乃作二百句语,述己之志。岳因取次比,便成名笔。时人咸云:‘若广不假岳之笔,岳不取广之旨,无以成斯美也。’”后因以“乐舌

  • 才疑木雁

    同“才与不才间”。唐刘禹锡《游桃源一百韵》:“才能疑木雁,报施迷夷 跖。”

  • 杨意荐

    源见“狗监推才”。指识人才的人荐引。清尤侗《别长安》诗之五:“作赋不待杨意荐,著书宁待所忠求。”

  • 蹈海人

    源见“鲁连蹈海”。指战国时鲁仲连。明刘基《感怀》诗之二四:“献纳竟何补,焚坑祸谁因?昂昂采芝士,矫矫蹈海人。”【词语蹈海人】   汉语大词典:蹈海人

  • 女媭砧

    北魏.郦道元《水经注》卷三十四《江水二》:“(秭归)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。……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,捣衣石犹存。”“女媭”为战国楚大夫屈原的姐姐。秭归县女媭庙中有一块捣衣石,据说这就是当年女媭洗

  • 七国三边

    《史记.孝景本纪赞》:“晁错刻削诸侯,遂使七国俱起,合从而西乡。”又《史记.律书》:“高祖有天下,三边外畔。”西汉王朝从高祖到景帝统治时期,曾先后遭受外部三边之患和内部七国之乱。后以“七国三边”指内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