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轻裘缓带

轻裘缓带

裘:皮衣服。缓:宽松。穿着轻松柔软的皮衣,系着宽松的带子。形容态度闲适从容。典出晋羊祜之事迹。羊祜(221-278年),字叔子,泰山南城(今山东省费县西南)人,司马师妻弟。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五年(公元269年)督荆州诸军事,镇襄阳,屯田储粮,做伐吴准备。屡请出兵,未能实现,临死时,推荐杜预接替自己。羊祜屯兵荆州之时,垦荒地,设学校,安抚远近,甚得江汉之地民心。并和东吴以信义各保边界。羊祜在军中也过得轻松舒适,常常穿着轻暖的皮衣,系着宽松的衣带,寝帐周围,只有十几个侍卫,并时常出去游猎而不处理政务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34《羊祜传》1015页:“在军常轻裘缓带,身不被甲,铃阁之下,侍卫者不过十数人,而颇以畋渔废政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孔平仲《续世说·雅量》:“唐庄宗为晋王时,张彦作乱,王斩张彦及其党七人,余无所问。明日,王缓带轻裘而进,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。” 清·陈忱《水浒后传》第12回:“乐和选十个彪形大汉,各带弓刀;自己轻裘缓带,骑着白马,到城门边,果然大开,昂然而入。”


并列 身穿轻而暖的皮衣,腰系宽松的大带子。形容从容闲适的神态。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祜在军常~,身不被甲。”△褒义。旧时多用来形容贵族阶层的潇洒风度。也作“轻裘大带”、“缓带轻裘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 (羊祜)在军常轻裘缓带,身不被甲,铃阁之下,侍卫者不过十数人。”

【今译】 晋代羊祜(字叔子) 都督荆州诸军事,为征南大将军,统率重兵。但他在军中常常不穿甲胄,只穿轻暖的皮衣,系宽松的带子,侍卫不过十几人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将领风度闲适,雍容倜傥。

【典形】 缓带、缓带将军、缓带轻裘、轻裘、轻裘缓带、羊祜风流、风流羊叔子、叔子风流。

【示例】

〔缓带〕 宋·苏轼《送蒋颖叔帅熙河》:“苟无深入计,缓带我亦可。”

〔缓带将军〕 清·诸可宝《莺啼序·丁卯舟次纪感》:“刚看到,大旗红日,万骑千乘,缓带将军,列侯开府。”

〔缓带轻裘〕 宋·朱熹《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》:“缓带轻裘成昨梦,遗风余烈到如今。”

〔轻裘〕 宋·宋祁《真定述事》:“四十年来民缓带,使君何事不轻裘?”

〔轻裘缓带〕 宋·王安石《次韵酬子玉同年》:“塞垣高垒深沟地,幕府轻裘缓带时。”


【词语轻裘缓带】  成语:轻裘缓带汉语词典:轻裘缓带

猜你喜欢

  • 询于刍尧

    亦作“询刍”。刍荛:砍柴的人。古代的贤者有疑事请教于樵夫。比喻不耻下问。《诗.大雅.板》:“先民有言,询于刍荛。”

  • 鸡谈

    源见“谈鸡”。谓玄妙之言。唐卢照邻《〈南阳公集〉序》:“爱客相寻,鸡谈满席。”【词语鸡谈】   汉语大词典:鸡谈

  • 一丸药

    同“一丸五色”。宋苏轼《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》诗:“何须魏帝一丸药,且尽卢仝七碗茶。”

  • 声名狼籍

    《史记.蒙恬列传》:“此四君者,皆为大失,而天下非之,以其君为不明,以是籍於诸侯。”唐司马贞索隐:“言其恶声狼籍,布於诸国。”后因以“声名狼籍”形容行为不检点,名声极差。清宣鼎《夜雨秋灯录.珊珊》:“

  • 靴刀自刺

    源见“靴刀誓死”。谓战死沙场。清朱琦《朱副将战殁他镇兵遂溃诗以哀之》:“公拔靴刀自刺死,大儿相继毙一矢,小者创甚卧草中,贼斫不死留孤忠。”

  • 羽从

    源见“羽林骑”。指帝王的羽林扈从。唐宋之问《龙门应制》诗:“凿龙近出王城外,羽从淋漓拥轩盖。”【词语羽从】   汉语大词典:羽从

  • 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

    身躯、四肢、毛发、皮肤这些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东西,不敢随便毁伤。 古人认为这是子女所应遵循的孝道。语出《孝经.开宗明义章》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邢昺疏:“身谓躬也,体谓肢也

  • 尚书曳履

    源见“郑履”。指皇帝熟知的重臣。清钱谦益《赠张坦公》诗:“中书行省古杭都,曾有尚书曳履无?”

  • 管窥之说

    源见“管窥蠡测”。指见识短浅的言论。鲁迅《集外集.〈穷人〉小引》:“陀思妥夫斯基的人和他的作品,本是一时研究不尽的,统论全般,决非我的能力所及,所以这只好算作管窥之说。”偏正 比喻见识短浅的言论。[例

  • 庾征西聘殷浩

    《晋书.庾亮传》:“陶侃薨,迁亮都督江、荆、豫、益、梁、雍六州诸军事,领江、荆、豫三州刺史,进号征西将军。”《晋书.殷浩传》:“殷浩字深源,陈郡长平人也。”“三府辟,皆不就。征西将军庾亮引为记室参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