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见异思迁

见异思迁

谓意志不坚定,因而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。齐桓公问管仲如何安邦定国。管仲回答道,士农工商四种人不应让其杂处,这样会使语言杂乱,互相影响,改变自己的行径。他认为,对于士,应当使他们文雅安娴,父辈之间讲义,子辈之间讲孝,君臣之间讲敬,晚辈之间讲悌,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薰陶感染,见到其他不同的事物不至于改变自己的主张。这样,他们的父兄对他们教育时不至过于严厉便能成功;他们的子弟不用费力便能成才。这样做,就可以使士之后代永远是士。

【出典】:

管子·小匡》:“……少而习焉,其心安焉,不见异物而迁焉。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,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,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。”

【例句】:

《毛泽东选集》卷二《纪念白求恩》:“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,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,以为无出路的人,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。”


连动 看见其他事物就改变原有的想法。比喻意志不坚定或喜爱不专一。语本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少而习焉,其心安焉,不见异物而迁焉。”毛泽东《纪念白求恩》:“这对于一班~的人,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、以为无出路的人,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写人对工作不安心、不专一、不坚定方面。→喜新厌旧 弃旧图新 三心二意 朝三暮四 ↔既来之,则安之 随遇而安 一心一意 始终不渝


解释迁:改变。指看见别的事物,就改变原来的主意。形容意志不坚定,喜爱不专一。

出处管子·小匡》:“少而习焉,其心安焉,不见异物而迁焉。”

春秋时期,齐桓公继位为君后,任命鲍叔为宰相,但是鲍叔认为管仲比自己更合适,就坚决让位给管仲。于是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,向他询问如何治理礼崩乐坏、百废待兴的国家。管仲认为首先应当树立百姓的楷模,制定合理一贯的税收,使政民和谐、赏罚严明、尊卑有序。桓公又问:“如何成就百姓的事业?”管仲说:“对于士农工商四种百姓,不能让他们混杂地住在一起。假如混住,他们的语言就混杂了,所从事的职业也就会改变。具体说来,就是把士安顿在清静的地方,把工安排在靠近官府的地方,把商安排在靠近集市的地方,把农安排在靠近田野的地方。”

管仲认为:“把士集中起来居住在环境清静的地方,就会做父亲的与做父亲的在一起谈论义,做儿子的与做儿子的在一起谈论孝,为君主服务的人在一起谈论恭敬之道,年轻的人在一起谈论友爱之道。人们年少的时候耳濡目染的是这些,他们的心也就安于这些,不会看到别的行业而改变心思转行。这样,父兄们的教育不必急切却能教好,子弟们的学习不必劳累而能学成,结果士人的儿子总是士人。”对于其他农工商三种人,管仲也都采取集中居住的办法,让他们的心安于自己从事的职业,不因看到别的行业而转行。管仲随后又制定了国家的各项制度,使齐国走上强国之路,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。

近义朝三暮四

反义一心一意

例句

见异思迁、用心不专是从事科研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大忌。


【词语见异思迁】  成语:见异思迁汉语词典:见异思迁

猜你喜欢

  • 陌上桑间

    源见“桑间濮上”。古时多指男女幽会之所。明杨珽《龙膏记.邂逅》:“况广庭大厦,又非陌上桑间,快敛羞容,上前相见。”【词语陌上桑间】  成语:陌上桑间汉语大词典:陌上桑间

  • 阮生车

    源见“哭穷途”。谓穷愁无出路。清顾炎武《又酬傅处士次韵》:“清切频吹越石笳,穷愁犹驾阮生车。”【词语阮生车】   汉语大词典:阮生车

  • 白头怨

    同“白头吟”。清蒲松龄《少年游》词:“茂陵不惹《白头》怨,心地更清凉。”

  • 死而后已

    到死才停止。 表示尽献一切力量。语出《论语.泰伯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,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《魏书.李彪传》:“推名求义,欲罢不能,荷恩佩泽,死而后已。”严复《与梁任

  • 不肯过江东

    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: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乌江亭长舣(音yǐ,整船靠岸)船待,谓项王曰:‘江东虽小,地方千里,众数十万人,亦足王也。愿大王急渡。今独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。’项王笑曰:‘天之亡我,我

  • 孤鸾照影

    同“孤鸾照镜”。元宋褧《遗芳蔓》诗:“琼瑶台上魂是非,孤鸾照影心含悲。”

  • 石炼五色

    同“五色石”。清 丘逢甲《苦雨行》:“娲皇补处今毕漏,石炼五色难坚牢。”

  • 丁氏粟

    《管子.山权数》:“还四年,伐孤竹,丁氏之家粟,可食三军之师。”房玄龄注:“丁氏,齐之富人。所谓丁惠也。”后因用来指豪富。【词语丁氏粟】   汉语大词典:丁氏粟

  • 牛饩退敌

    《左传.僖公三十三年》载:晋文公死后,秦穆公举兵首先袭击郑国,“及滑(春秋时姬姓小国,地在今河南滑县境),郑人弦高将市(贸易,做买卖)于周,遇之,以乘韦(乘韦,四张熟牛皮。乘代四,古代每乘车驾四匹马;

  • 周菹楚芰

    《周礼.天官.醢人》:“馈食之豆,其实葵菹。”《国语.楚语上》:“屈到嗜芰。”韦昭注:“芰,菱也。”周地的腌菜和楚地的菱。后因以“周菹楚芰”指偏嗜之物。明李东阳《赠王提学云凤》诗:“周菹楚芰心自甘,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