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胸有成竹

胸有成竹

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遂,以追其所见,如兔起鹘落,少纵即逝矣。”后以“胸有成竹”比喻做事之前已有成算在胸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一〇五回:“但是看承辉的神情,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。”峻青《海啸》三章:“老宫相信,这件事,大老姜早在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就深思熟虑过了,而且已经胸有成竹。”


主谓 成,现成的,完整的。画竹子,心中先有竹子的形象。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,拿定了主意。语本宋·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宋·晁补之《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》:“与可画竹时,胸中有成竹。”高和《越轨诉讼》:“他早已~,相信凭他的职权和头脑,完全可以控制住局面。”△常用于形容心中早有成熟的主意。→心中有数 ↔心中无数 不知所措 心无成竹。也作“成竹在胸”。


【典源】 宋·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遂,以追其所见,如兔起鹘落,少纵则逝矣。”

【今译】 宋代苏轼评论擅长画竹的文同 (字与可) 的画时说,画竹之前,必须胸中先有竹子的形象,要拿起笔仔细揣摩,想清要画的东西,灵感激发,迅速挥毫,一气呵成,以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。这种灵感要立即抓住,否则稍纵即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,有成熟的办法或主张。

【典形】 腹笋、胸有成竹、胸有竹、已成之竹。

【示例】

〔腹笋〕 明·李东阳 《寿琼山丘先生》:“饱经夸腹笋,忧国见眉颦。”

〔胸有成竹〕 宋·晁补之《赠文潜甥杨克》:“与可画竹时,胸中有成竹。”

〔胸有竹〕 清·刘献廷《代寿浙抚李公》:“代交胸有竹,草檄笔如椽。”

〔已成之竹〕 清·孔尚任 《桃花扇》:“胸有已成之竹,山无难劈之柴。”


【词语胸有成竹】  成语:胸有成竹汉语词典:胸有成竹

猜你喜欢

  • 梁鸿五噫

    东汉隐士梁鸿,过京都洛阳,见宫殿巍峨,感叹耗费了巨大民力,因作《五噫之歌》。《后汉书.梁鸿传》:“因东出关,过京师,作《五噫之歌》曰:‘陟彼北芒兮,噫!顾览帝京兮,噫!宫室崔嵬兮,噫!人之劬劳兮,噫!

  • 对屠门而大嚼

    见“过屠门而大嚼”。【词语对屠门而大嚼】  成语:对屠门而大嚼汉语大词典:对屠门而大嚼

  • 击楫长江

    同“击楫中流”。宋戴复古《满庭芳.楚州上巳万柳池应监丞领客》词:“何人共、击楫长江?新亭上,山河有异,举目恨堂堂。”

  • 从事到齐

    同“从事到青州”。宋陆游《谢郭希吕送石洞酒》诗:“从事今朝真到齐,春和盎盎却秋凄。”

  • 社稷为重,君为轻

    见〔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〕。

  • 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

    多听各方意见,就能明辨是非,只听一面之辞,就会昏暗不明。语出《资治通鉴.唐纪.太宗贞观二年》:“上问魏征曰:‘人主何为而明,何为而暗?’对曰‘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’。”宋.范祖禹《唐鉴》卷三引作“兼听则

  • 涉猎

    涉水猎兽,顾不到对周围进行细心的观察。后以“涉猎”比喻泛览群书,并不进行深入钻研。《汉书.贾山传》:“涉猎书记,不能为醇儒。”【词语涉猎】   汉语大词典:涉猎

  • 拜车尘

    源见“望尘而拜”。指谄事权贵。宋陆游《野兴》诗:“宁甘结袜系,不作拜车尘。”【词语拜车尘】   汉语大词典:拜车尘

  • 流霞

    汉王充《论衡.道虚》:“曼都(项曼都)好道学仙,委家亡去,三年而返。家问其状,曼都曰:‘……有仙人数人,将我上天,离月数里而止,见月上下幽冥,幽冥不知东西。居月之劳,其寒凄怆,口饥欲食,仙人辄饮我以流

  • 帷幄近臣

    指亲近君主,参与谋略的臣子。《汉书.黄霸传》,“侍中乐陵侯高,帷幄近臣,朕之所自亲。”【词语帷幄近臣】  成语:帷幄近臣汉语大词典:帷幄近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