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箕山之节

箕山之节

箕(jī基)山:山名,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。相传尧时隐士许由、巢父曾隐居在箕山。后遂以“箕山”为退隐山林的典故。“箕山之节”指隐居不仕的节操,亦称为“箕山之操”、“箕山之志”。西汉人薛方曾任郡掾祭酒。在王莽专权时,派使者去迎聘薛方到京都任职,却遭到薛方的婉言拒绝,他说:“尧舜在位,下有巢父、许由这样的隐士;现今正是王朝兴隆之际,但我仍想要保持自己的箕山隐居的节操。”后以此典指隐居山林、摒弃仕途的志向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72《鲍宣传附薛方传》3095、3096页:“薛方尝为郡掾祭酒,尝征不至,及(王)莽以安车迎(薛)方,方因使者辞谢曰:‘尧舜在上,下有巢、由,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,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。’使者以闻,莽说(通“悦”)其言,不强致。方居家以经教授,喜属文,著诗赋数十篇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赵岐传》:“大丈夫生世,遁无箕山之操。”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载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伟长(徐干)独怀文抱质,恬淡寡欲,有箕山之志,可谓彬彬君子矣。” 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向秀传》:“文帝问曰:‘闻,有箕山之志,何以在此?’秀曰:‘以为巢许狷介之士,未达尧心,岂足多慕。’帝甚悦。” 唐·陈子昂《感遇诗》之31:“箕山有高节,湘水有清源。” 唐·李商隐《览古》:“回头一吊箕山客,始信逃尧不为名。” 元·王恽《鹊桥仙·和刘梦吉韵》:“伊周元不是庸人,吾志在、箕山巢许。”


偏正 隐居箕山不贪念功名的节操。比喻人超脱世俗做隐士的志向。《汉书·鲍宣传》:“尧舜在上,下有巢由,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,小臣欲守~也。”※箕,不读作qí。△褒义。旧时多用于写人的清心守节。→萧然物外 ↔持禄养交。也作“箕山之操”、“箕山之志”。


【词语箕山之节】  成语:箕山之节汉语词典:箕山之节

猜你喜欢

  • 葛龙

    源见“卧龙”。借指有治世之才待时而动的人。唐李咸用《题陈将军别墅》诗:“高虎壮言知鬼伏,葛龙闲卧待时来。”

  • 忧天倾

    同“忧天”。唐李白《梁甫吟》:“白日不照吾精诚,杞国无事忧天倾。”

  • 女媭砧

    北魏.郦道元《水经注》卷三十四《江水二》:“(秭归)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。……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,捣衣石犹存。”“女媭”为战国楚大夫屈原的姐姐。秭归县女媭庙中有一块捣衣石,据说这就是当年女媭洗

  • 青溪道士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一晋.郭景纯(璞)《游仙诗七首》其二:“青溪千余仞,中有一道士……借问此何谁,云是鬼谷子。”晋代诗人郭璞曾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之师鬼谷子为“青溪道士”。后遂用为咏隐居的道术之士的典故。唐.

  • 吟烛

    源见“击钵催诗”。谓赋诗限时用的蜡烛。宋刘筠《夜宴》诗:“吟烛唯忧尽,杯筹岂易防。”

  • 一身二任

    一人而能担当起两方面的任务。《汉书.王言传》:“诸侯骨肉,莫亲大王。大王于属则子也,于位则臣也,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。”主谓 一人承担两种任务。语本《汉书·王吉传》:“诸侯骨肉,莫亲大王,大王于属则子也

  • 梦卜

    源见“拔才岩穴”、“非熊兆”。谓君王求得良相。唐 吕颂《贺陆相公拜相启》:“叶一人梦卜之求,副四海具瞻之望。”唐杜牧《上周相公启》:“古先哲王之德也,有求必至,有开必先。是以傅 吕得于梦卜,申 甫降于

  • 蜗牛国

    源见“蛮触交争”。比喻极小的国家。南朝 梁殷钧《细言应令》诗:“泛舟毛滴海,为政蜗牛国。”【词语蜗牛国】   汉语大词典:蜗牛国

  • 梦羊

    源见“羊踏菜园”。戏称平日生活清苦,偶得荤腥美食。明 孙仁孺《东郭记.所识穷乏者得我与》:“便教俺那侍妾每准备着开筵,咱脏神儿敢梦羊,你兽人儿尽给鲜。”

  • 胶漆陈雷

    同“陈雷胶漆”。宋辛弃疾《沁园春.和吴尉子似》词:“怅平生肝胆,都成楚越。只今胶漆,谁是陈 雷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