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穷乃工诗

穷乃工诗

唐.韩愈《荆潭唱和诗序》:“夫和平之音淡薄,而愁思之声要妙;欢愉之辞难工,而穷苦之言易好也。”

宋.欧阳修《梅圣俞诗集序》:“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。夫岂然哉?盖世所传诗者,多出于穷苦人之辞也。凡士之蕰其所有,而不得施于世者,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,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,往往探其奇怪;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,其兴于怨刺,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,而写人情之难言;盖愈穷则愈工。然则非诗之能穷人,殆穷者而后工也。”

什么叫“穷乃工诗”?不是说穷就能写出好诗来,而是说诗人处于穷困的折磨中,容易写出有真情实感、思想性和艺术性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好诗。为什么说“穷乃工诗”呢?要而言之有以下几点:第一是处于社会的底层,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,因而言之有物。第二,由于遭受打击与困苦的折磨,使诗人凝成感情的郁结,因而有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概括力和饱满愤发的激情。第三,由于和广大的群众情感呼吸息息相通,因而是非爱憎往往具有人民性的价值。第四,由于能深入地接触并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生活现象,不但易于激发创作的灵感,而且状物抒情摹景写人都能纯熟巧妙地驾驭各种艺术手段,准确自然地加以表现。第五,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在人民群众中,穷苦使诗人能够接近语言的源泉,这就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。第六,困苦中流出的是血泪凝成的真情实感,因而发聋震瞆,能点燃他人的心灵之火焰。它决非矫柔造作,无病呻吟,思絮平庸,内容空洞,面孔苍白,语言枯燥的上流社会的应酬之作所可比拟的。后因用为贫穷往往能激发好诗的典故。

宋.陆游《剑南诗稿》卷一《曾原伯屡劝居城中而仆方欲自梅山入云门今日病酒偶得长句奉寄》:“酒能作病真如此,穷乃工诗却未然。”此反用其意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楚国猕猴

    源见“沐猴而冠”。喻指徒具仪表、不能成事的人。清朱彝尊《折桂令》曲:“神仙侣淮王鸡狗,衣冠队楚国猕猴。”

  • 上马试廉颇

    《史记.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廉颇居梁久之,魏不能信用。赵以数困于秦兵,赵王思复得廉颇,廉颇亦思复用于赵。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。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,令毁之。赵使者既见廉頗,廉颇为之一饭斗米,肉十

  • 浴沂

    《论语.先进》:“(曾晳)曰:‘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、六人,童子六、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’夫子喟然叹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冠者,成年人,男子二十而束发加冠。舞雩,古代求雨的祭坛。点,曾晳

  • 蹈常袭故

    意谓墨守旧规陈法。宋代苏轼《伊尹论》:“后之君子,蹈常而袭故,惴惴焉不免于天下。”并列 墨守陈法常规。宋·苏轼《伊尹论》:“后之君子,~,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。”△贬义。描写守旧之语。→奉行故事 

  • 珠袍赠

    《搜神记》卷十六“汉谈生”:“汉谈生者,年四十,无妇,常感激读《诗经》。夜半,有女子年可十五六,姿颜服饰,天下无双,来就生,为夫妇。乃言曰:‘我与人不同,勿以火照我也。三年之后,方可照耳。’与为夫妇。

  • 射子

    《南史.羊侃传》:“羊侃字祖忻,泰山梁父人也。……太清二年,复为都官尚书。侯景反,攻陷历阳,帝问侃讨景之策,侃求以二千人急据采石,令邵王袭取寿春,使景进不得前,退失巢窟,乌合之众,自然瓦解。议者谓景未

  • 谒环

    源见“双环”。指大国对小国的无理索求。《续资治通鉴.宋高宗绍兴十三年》:“时金人来取赵彬辈等三十人家属,诏归之。皓曰:‘昔韩起谒环于郑,郑小国也,能引谊不与。’”【词语谒环】   汉语大词典:谒环

  • 莼鲈兴

    同“莼鲈引兴”。元张可久《朝天子.野景亭》曲:“水面风生,听渔歌三四声。小亭,野景,动着我莼鲈兴。”

  • 竹林宴赏

    源见“竹林七贤”。泛指放任不羁的欢聚宴饮和游乐。宋无名氏《沁园春.自寿》词:“看槐国功名,有如戏剧;竹林宴赏,便似神仙。”

  • 为父哭当朝

    参见“缇萦上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