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祸起萧墙

祸起萧墙

论语.季氏》:“季氏将伐颛臾。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……。孔子曰:‘……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’”东汉.郑玄注:“萧之言肃也;墙谓异也。君臣相见之礼,至屏而加肃敬焉,是以谓之萧墙。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。”

孔子认为:鲁大夫季孙要攻打颛臾(鲁国的附庸),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(春秋时宫室门前的屏风)的里面,比喻宫廷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。后遂用为危机内伏之典。

唐.王翰《饮马长城窟行》诗:“一朝祸起萧墙内,渭水咸阳不复都。”


主谓 萧墙,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火墙,喻指内部。祸患发起于内部。语本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宋·范仲淹《奏上时务书》:“国侵则害加黎庶,德败则 ~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形容灾祸发自内部。→同室操戈变起萧墙。也作“祸发萧墙”、“祸兴萧墙”、“衅发萧墙”、“衅起萧墙”、“祸生萧墙”、“祸稔萧墙”、“萧墙之祸”、“萧墙祸起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

【今译】 春秋鲁国季孙氏准备攻打鲁的附庸小国颛臾。孔子认为,首先应将自己国内治理好,那样周围的小国自然会归附。因此季孙氏的忧虑,应该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。(萧墙: 古代宫室分隔内外的当门短墙,即照壁。)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内部发生祸乱。

【典形】 祸起萧墙、萧墙、萧墙祸、萧墙衅起、衅起萧墙。

【示例】

〔祸起萧墙〕 唐·王翰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一朝祸起萧墙内,渭水咸阳不复都。”

〔萧墙〕 唐·李公佐《南柯太守传》:“都邑迁徙,宗庙崩坏,衅起他族,事在萧墙。”

〔萧墙祸〕 元·汪元亨《朝天子·归隐》:“算人生几何,惊头颅半皤,怕干惹萧墙祸。”

〔萧墙衅起〕 明·汤显祖《南柯梦记》:“感天知,萧墙衅起再有谁? 可怜故国迁移。”

〔衅起萧墙〕 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》:“以荆轲刺举,时值乱离,衅起萧墙,遂终非命。”


【词语祸起萧墙】  成语:祸起萧墙汉语词典:祸起萧墙

猜你喜欢

  • 夜半深池

    源见“盲人骑瞎马”。形容处境非常危险。清王夫之《广遣兴》诗之四十四:“障泥拼取前溪滑,夜半深池纵瞎缰。”

  • 罔知所措

    罔:不。不知怎么办才好。唐.白行简《李娃传》:“生惶惑发狂,罔知所措。”宋.张孝祥《辞免除起居舍人奏状》:“今月六日准尚书省札子奉圣旨除臣起居舍人,日下供职。臣闻命震惊,罔知所措。”见“不知所措”。唐

  • 仁风扇扬

    同“仁风扇动”。唐柳宗元《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》:“昔公之来,仁风扇扬。暴慠革面,柔软有立。”

  • 上马试廉颇

    《史记.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廉颇居梁久之,魏不能信用。赵以数困于秦兵,赵王思复得廉颇,廉颇亦思复用于赵。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。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,令毁之。赵使者既见廉頗,廉颇为之一饭斗米,肉十

  • 三秦

    指项羽率军入关后,三分秦汉中(今陕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)之地封秦降将为三王,以阻挡汉王刘邦东出。后以此典泛指陕西关中一带地区。项羽封章邯(hán寒)为雍王,领有咸阳(今陕西咸阳东北)以西地区,建都废丘(

  • 亲舍暮云孤

    同“白云亲舍”。元陈旅《与陈敬初同舟北游题饯行卷后》诗:“八月官河秋水大,三江亲舍暮云孤。”

  • 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

    扣:敲击。肥马:指达官贵人所骑的肥壮之马。 早晨去拜谒权贵,轻扣朱门,傍晚又追随马后,满身灰尘。 形容依附权贵的窘迫情况。语出唐.杜甫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: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。残杯与冷炙

  • 郑康成婢

    同“郑玄家婢”。清赵翼《京口晤梦楼听其雏姬度曲即事》诗之五:“郑康成婢香山妪,只解吟诗不解歌。”【词语郑康成婢】  成语:郑康成婢汉语大词典:郑康成婢

  • 成风尽垩

    同“成风斤”。清刘大櫆《论文偶记》:“论行文自另是一事,譬如大匠操斤,无土木材料,纵有成风尽垩手段,何处设施?”并列 形容技艺高超。语本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,使匠石斫之,匠石运斤成

  • 坠天花

    源见“天花乱坠”。谓极尽言谈之妙。清李渔《比目鱼.耳热》:“我便坠天花,也说不出他浑身的娇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