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相知恨晚

相知恨晚

指窦婴和灌夫相互了解成为知心朋友,深感太迟!后以此典比喻结交朋友感情很好,深感相识太迟。西汉时,窦婴、灌夫都是有功之臣。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,吴、楚等七国叛乱时,窦婴任大将军,平定七国动乱后,窦婴被封为魏其侯。灌夫的父亲和吴军作战而死,灌夫立即披甲持戟,冲进吴军拚命大战,斩杀数十人而回,名闻天下。又在破吴军时立了大功。后来,窦婴、灌夫两人都失势,窦婴称病告退在家,灌夫也退居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,两人互相往来。以前许多达官贵人和宾客都逐渐疏远他们,魏其侯窦婴想依靠灌夫去谴责、排斥那些生平仰慕自己而后来抛弃自己的人,灌夫也依靠魏其侯去交结列侯和皇族以提高自己名望。两人互相援引,互相依靠,他们来往亲密像父子一样,彼此投合,非常高兴,亲密无间,只恨互相了解太晚! 此典又作“恨相知晚”、“恨相见晚”、“相得恨晚”、“相见恨晚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07《魏其武安侯列传》2847页:“及魏其侯(窦婴)失势,亦欲倚(yǐ椅,依靠)灌夫引绳批根(合作排斥异己)生平慕之后弃之者。灌夫亦倚魏其而通(交往)列侯宗室为名高。两人相为引重(互相援引、倚重),其游(交游)如父子然。相得(情投意合)欢甚,无厌(不知满足),恨相知晚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汉·班固《汉书·窦田灌韩传·灌夫》:“夫亦得婴通列侯宗室为名高。两人相为引重,其游如父子然,相得欢甚,无厌,恨相知之晚。” 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第五钟离宋寒传·第五伦》:“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,褒见而异之,署为吏。后褒坐事左转高唐令,临去,握伦臂诀曰:‘恨相知晚。’” 宋·文天祥《与山人黎端吉序》:“与痴儿说梦,终日闷闷,使人欲索枕僵卧。明者了了,不逾顷刻能解人数百年中事,恨相见晚矣。”


述补 指相交太晚为憾事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(窦婴、灌夫)两人相为引重,共游如父子然。相得欢甚,无厌,恨相知晚也。”△多用于指新结交的朋友很知心,情投意合。


【词语相知恨晚】  成语:相知恨晚汉语词典:相知恨晚

猜你喜欢

  • 璧还

    源见“璧谢”。指退还赠礼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四一回:“上月家母寿日,承赐厚礼,概不敢当,明日当即璧还。”源见“完璧归赵”。谓原物归还。客套语。陈毅《给阿英的信》:“携回之三书,已阅毕,兹璧还。”【

  • 留宾投辖

    源见“陈遵投辖”。指重交好客。柳亚子《赠徐冰》诗:“城北徐公美且都,留宾投辖信吾徒。”

  • 三年不雨

    相传汉代东海孝妇含冤而死,郡中三年不下雨的故事。《汉书.于定国传》:“东海有孝妇,少寡,亡子,养姑甚谨,姑欲嫁之,终不肯。姑谓邻人曰:‘孝妇事我勤苦,哀其亡子守寡。我老,久絫丁壮,奈何?’其后姑自刭死

  • 五柳

    同“五柳先生”。宋王安石《五柳》诗:“五柳柴桑宅,三杨白下亭。”元关汉卿《鲁斋郎》四折:“不恋那三公华屋,且图个五柳婆娑。”【词语五柳】   汉语大词典:五柳

  • 死声

    源见“南风不竞”。称衰微之音。章炳麟《辨诗》:“自中唐以降者,死声多矣。”【词语死声】   汉语大词典:死声

  • 镆干

    同“干将莫邪”。明徐渭《哭李子》诗:“紫气镆干埋不得,青枫刺绣任成灰。”【词语镆干】   汉语大词典:镆干

  • 釜鱼风鹤

    源见“鱼游沸鼎”、“风声鹤唳”。比喻处境极其危险而又惊恐不安。清陈贞慧《过江七事.禁缉事》:“将使釜鱼风鹤之民,转益惊怖,不至鸟兽散不止。”

  • 养卒说燕

    参见:随厮养

  • 殊致同归

    同“殊途同归”。《隋书.五行志上》:“夫神则阴阳不测,天则欲人迁善。均平影响,殊致同归。”见“殊途同归”。《隋书·五行志上》:“夫神则阴阳不测,天则教人迁善。均乎影响,~。”【词语殊致同归】  成语:

  • 是贫非病

    源见“原宪贫”。谓安贫乐道。唐王维《送郑五赴任新都序》:“牵衣肘见,步雪履穿,获戾由忠,是贫非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