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沐猴而冠

沐猴而冠

讽刺项羽是猴儿戴人帽,外表像人样,却无见识才能,难成大事业。后以此典形容人徒具仪表,而无内才;或指人暴躁轻浮,不能成就大事。项羽摆鸿门宴想杀刘邦未成,引兵西进咸阳,杀死秦王子婴,焚烧秦王宫室,大火燃烧三个月没有停止。项羽收取宫中财宝和美女想回江东。这时有人劝项羽说:关中这地方,东有函谷,南有武关,西有散关,北有萧关,四面有险可守,土地肥沃,可以建都完成霸业。项羽因见秦宫已经烧毁,更想回江东老家,便说:富贵不回家乡,就如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,谁能看得到?劝说的客人退下对人说:“人们说楚人像是猴儿戴人帽,果真如此。”项羽听到后,用开水锅煮死了那个说客。此典又作“冠沐猴”、“楚沐猴”、“冠服衣猿狙”、“沐猴”、“沐猴冠冕”、“衣冠沐猴”、“沐猴冠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《项羽本纪》315页:“说者曰:‘人言楚人沐猴(猕猴)而冠耳,果然。’项王闻之,烹(古代用鼎镬煮死活人的酷刑)说者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羽天与而弗取,冠沐猴而纵火。” 唐·李白《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》:“沐猴而冠不足言,身骑土牛滞东鲁。” 宋·苏轼《代办答梁先》:“强名太守古徐州,忘归不如楚沐猴。” 宋·范成大《病起初见宾僚》:“浪将冠服衣猿狙,因病偷闲稍自如。” 金·元好问《鸿沟同钦叔赋》:“韩生已死言犹在,千载令人笑沐猴。” 元·石君宝《秋胡戏妻》:“不由咱生嗔怒,我骂你个沐猴冠冕,牛马襟裾!” 元·汪元亨《朝天子·归隐》:“厌襟裙马牛,笑衣冠沐猴,拂破我归山袖。” 明·袁宏道《赠散木》:“一字懒操鹦鹉赋,十年空戴沐猴冠。”


主谓 沐猴,猕猴。冠,戴(帽子)。猕猴戴上帽子装成人样而兽性不变。比喻徒有其表,用来讽刺虚有地位,实无本领,依附权势耀武扬威之流。语本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说者曰:‘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’”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~耳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评价人品。→滥竽充数 虚有其表 ↔表里如一名不虚立。也作“木猴而冠”、“沐猴冠冕”、“沐猴衣冠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人或说项王曰:‘关中阻山河四塞,地肥饶,可都以霸。’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,又心怀思欲东归,曰:‘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谁知之者!’说者曰:‘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’项王闻之,烹说者。”《汉书·项籍传》亦载,文略同,说者谓为韩生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(淮南) 王曰:‘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,非常人也,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。’(伍) 被曰:‘独先刺大将军,乃可举事。’”

【今译】 项羽占领关中后,有韩生向项羽献计说:“关中地形险要,有山河保障,土地肥饶,可以建立霸业。”项羽见秦的宫室都已烧残,又心怀东归,说:“高贵不归故乡,好像穿锦绣衣服夜间行走,谁能知道!”韩生背地说:“人们说楚人是猕猴载帽子,果然如此。”项羽闻知,将他烹死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徒具仪表,而无内才; 或指人暴躁轻浮,不能成事。

【典形】 楚沐猴、冠服衣猿狙、冠沐猴、沐猴、沐猴而冠、沐猴冠、沐猴冠冕、衣冠沐猴、沐猴自笑、冠履装沐猴、沐猴冠带、沐猴不冠、冠沐猿。

【示例】

〔楚沐猴〕 宋·苏轼《代书答梁先》:“强名太守古徐州,忘归不如楚沐猴。”

〔冠服衣猿狙〕 宋·范成大《病起初见宾僚》:“浪将冠服衣猿狙,因病偷闲稍自如。”

〔冠沐猴〕 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羽天与而弗取,冠沐猴而纵火。”

〔沐猴〕 金·元好问《鸿沟同钦叔赋》:“韩生已死言犹在,千载令人笑沐猴。”

〔沐猴而冠〕 唐·李白《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》:“沐猴而冠不足言,身骑土牛滞东鲁。”

〔沐猴冠〕 明·袁宏道《赠散木》:“一字懒操鹦鹉赋,十年空戴沐猴冠。”

〔沐猴冠冕〕 元· 石君宝 《秋胡戏妻》:“不由喒生嗔怒, 我骂你个沐猴冠冕,牛马襟裾!”

〔衣冠沐猴〕 元·汪元亨《朝天子·归隐》:“厌襟裙马牛,笑衣冠沐猴,拂破我归山袖。”


【词语沐猴而冠】  成语:沐猴而冠汉语词典:沐猴而冠

猜你喜欢

  • 杨氏纳环

    源见“黄雀报”。谓施恩获报。隋王度《古镜记》:“昔杨氏纳环,累代延庆;张公丧剑,其身亦终。”

  • 殷鉴不远

    《诗经.大雅.荡》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殷,指殷商;夏后,指夏桀,夏桀荒淫暴虐,为商汤所灭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可以做为殷商的借鉴并不远,被商灭亡的夏朝的沉痛教训,便是一面镜子。这也就是说,殷商的后

  • 一家哭

    源见“一路哭”。指一家受到影响。《明史.河渠志二》:“语云:‘救一路哭,不当复计一家哭。’”清 杨潮观《夜香台持斋训子》:“孩儿西去,就有些小出入,也只是一家哭,不到得一路哭。”【词语一家哭】   汉

  • 梦觉南华

    源见“庄周梦蝶”。本指庄周梦蝶能悟人生,借以形容蝴蝶。南华,即庄周,唐玄宗天宝元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。宋 潘汾《孟家蝉.蝶》词:“梦觉南华,直到如今。”

  • 鹿门携

    源见“鹿门采药”。谓举家遁隐。唐杜甫《遣兴》诗:“鹿门携不遂,雁足系难期。”

  • 茱囊

    同“茱萸囊”。明 郝明龙《九日》诗:“寂寞园林天宝后,道傍谁复问茱囊?”【词语茱囊】   汉语大词典:茱囊

  • 谢安问献之

    《晋书.王羲之传》附《王献之传》:“谢安甚钦爱之,请为长史……安又问曰:‘君书何如君家尊?’答曰:‘故当不同。’安曰:‘外论不尔。’答曰:‘人那得知!’”“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,江左中朝莫有及者,献之骨

  • 令威华表之感

    源见“辽东鹤”。谓怀念故乡,慨叹人事变迁。《剪灯馀话.月夜听琴记》:“是夜,万籁无声,月色如昼,主母临睨旧乡,人非物是,黄尘清水,块土樵苏,不胜令威华表之感。”

  • 马蹄

    《庄子.马蹄篇》:“马,蹄可以践霜雪,毛可以御风寒。龁草饮水,翘足而陆,此马之真性也。……及至伯乐,曰:‘我善治马。’烧之,剔之,刻之,雒之。连之以羁絷,编之以皂栈,马之死者十二、三矣!饥之,渴之,驰

  • 七件事

    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七种用品,宋代吴自牧《梦梁录.鲞铺》:“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: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。”元代武汉臣《玉壶春》第一折:“早晨起来七件事: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。”【词语七件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