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一倡三叹”。形容音乐的美妙。宋苏轼《答仲屯田次韵》:“大木百围生远籁,朱弦三叹有遗音。”主谓 形容音乐或诗文的美妙,余意不尽。语本《礼记·乐记》:“《清庙》之瑟,朱弦而疏越,一唱而三叹,有遗音者
同“秦王鞭石”。明陈基《游狼山寺》诗之一:“为访祖龙鞭石处,拇窠履迹定何如?”
同“附凤攀龙”。《资治通鉴.后周世宗显德三年》:“臣绍袭先业,奄有江表,顾以瞻乌未定,附风何从!”【词语附凤】 汉语大词典:附凤
佛家语。意谓欲念要严加防范,就象守城防敌一样;说话要非常慎重,就象塞紧瓶口一样。 表示要摒除杂念,谨慎出言。语出唐.道世《诸经要集.择交部.惩过》引《维摩经》:“防意如城,守口如瓶。”宋.周密《癸辛
源见“孟嘉落帽”。指大风。清李渔《怜香伴.议迁》:“[旦惊介]呀,你衣巾那里去了?怪来踪,为甚的科头来坐长松下,莫不是道遇龙山落帽风?”【词语龙山落帽风】 汉语大词典:龙山落帽风
源见“登封草”。指汉司马相如的《封禅文》,也借指遗文。唐褚亮《伤始平李少府正己》诗:“禅草回中使,生刍引吊宾。”明 皮元素《溪上卧病》词:“想临邛病豪,渴犹未消,说什么封书禅草。”【词语禅草】 汉
唐 冯翊子《桂苑丛谈.史遗》:“〔采娘〕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。是夕梦云兴雨盖蔽空,驻车,命采娘曰:‘吾织女,祈何福?’曰:‘愿丐巧耳。’乃遗一金针,长寸余,缀于纸上,置裙带中,令三日勿语,汝当奇巧。”
艰深:文词深奥难懂。文:修饰,掩饰。浅易:内容浅显易明。 内容本浅显易明,却用艰深的文词加以修饰。 原指人作文故作艰深。 后也形容人作文,用艰深的文词来掩饰浅薄的内容。语出宋.苏轼《与谢民师推官
唐.郑处诲《明皇杂录.姚元崇》:“姚元崇与张说同为宰辅,颇怀疑阻,屡以事相侵,张衔之颇切。姚既病诫子曰:……姚既殁,张果至,……张悔恨拊膺曰:‘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,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。’”唐朝姚
宋代朱熹提倡读书要“三到”,即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。朱熹《训学斋规.读书写文字》:“余尝谓读书有三到,谓: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……三到之中,心到最紧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”【词语三到】 汉语大词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