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曾几何时

曾几何时

韩愈《东都遇春》诗:“尔来曾几时,白发忽满镜。”后以“曾几何时”谓时间过去没多久。清周亮工《书冯幼将画竹卷后》:“曾几何时,诸君子皆化为异物,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。”


其他 时间没过去多久。语本唐·韩愈《东都遇春》:“尔来曾几时,白发忽满镜。”清·周亮工《书影·冯幼将画竹卷后》:“~,诸君子皆化为异物,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。”△用于表示时间过得快或变化来得快。 →稍纵即逝 ↔天长日久


【旧义】 才多少时间呢?用于感叹时间过去还不太久,而现在某人或某事就已发生了某种变化(多是不太好的变化)。用于和过去相比较,以强调现在所发生的变化之快。

【新义】 近来多转指距离现在时间还不太长的过去,用于与现在作比较,以强调过去还没有发生变化时的某种情况。语义近似于“曾经”。

【例】 ① 曾几何时,一位蜚声中外的文化名人来到深圳,没有几个人去看望他。……而今,深圳人发出了“深圳要拥有大师级的文化名人……”的呼吁。(中华读书报1995.3.22)

② 曾几何时,一位代表外国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的中国前国手被国人斥为“汉奸”,人们无法理解一个中国人怎么能够代表外国人来击败中国人。……10多年过去了,人们已变得宽容,尊重每个人的选择。(人民日报2008.8.5《为“海外兵团”喝彩》)

③ 曾几何时,博物馆、公园等公共文化旅游设施,因为一纸门票而挡住了许多人的脚步。如今,公园已敞开了大门,博物馆、纪念馆也免费对公众开放。(长江日报2008.10.6《改革开放30年·见证武汉》编者按)

④ 曾几何时,中国球迷沉浸在中国足球跨入职业化的喜悦当中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中国职业足球虚假繁荣的泡沫慢慢消退,假球、黑哨乃至自上而下的贪污腐败渐渐浮出水面。(解放日报2010.10.6)

⑤ 曾几何时,晌午拥有收音机,我们痴迷于单田芳老师的那些古代英雄。(东方早报2011.5.4《超历史的历史人物》)

⑥ 曾几何时,一些文化遗产在面对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,选择了让步。然而,如今一些好消息的纷至沓来,让人们多少感到欣慰和希望。(解放日报2011.5.5《城市记忆需要深度关怀》)

⑦ 在许多与会学者看来,方言小说的价值更在文学以外,比如语言学价值,曾几何时,《海上花列传》成了当时想挤入上层社会的外乡人学习和研究吴方言的“语言教科书”。(文汇报2011.5.25《方言小说,迂腐的坚持还是必要的担当》)

⑧ 曾几何时,网络的零门槛与开放性,为许多文学青年开辟了任意书写的广阔天地。然而,随着商业力量的无序式介入,网络文学现已露出沦为码字游戏的隐忧。(中国青年报2011.5.26禾刀《为什么说网络文学99%是垃圾》)

⑨ 曾几何时,标语口号是让中国人神经紧绷的武器,而今却大多只能撩拨人的笑神经。(文史知识2011.6期 尹钛《就“号”这一口——国民革命中的口号政治与政治口号》)

⑩ 清末以来,随着西学东渐,现代科学与技术晖光掩映,光彩照人,使作为国粹的“风水”黯然失色,曾几何时,跌到了被人唾弃的封建迷信象征的地步。(陈江风《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》

【辨说】 “曾几何时”这个成语在《梁书·刘孝绰传》中作“曾未几何”(“臣资愚履直,不能杜渐防微,曾未几何,逢訧罹难。”),意思是感叹还没有过去多少时间,也作“曾几时”(唐·韩愈《东都遇春》:“尔来曾几时,白发忽满镜。”);至宋时始综合两者定型为“曾几何时”(宋·王安石《祭盛侍郎文》:“补官扬州,公得谢归,曾几何时,讣者来门。”),成为现在的固定格式。这个成语在古代还有不少变式,如“曾无几时”、“仅几何时”等,意思基本相同。

从旧义的传统用法看,是形容“过去”的某种情况在过了没有多少时间“之后”的“现在”就发生了变化,立足的基点是现在;而现在新义的用法却发生了时间的移位,倒过来形容才过了没有多少时间“之前”的“过去”,用来说明过去还没有变化时的某种情况,立足的基点是过去。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位移现象,全是因为“曾几何时”一词在语义上的朦胧性和模糊性,只是说“过了不多的时间”,表示事物变化快速,但所指的是“之前”还是“之后”,却非常模糊。传统用法说的是“之后”,那么现在也未尝不可把它理解为“之前”。目前这种用法还有相当争议,虽然用例已经很多了,但许多人还是判之为误用。这种新用法最后能否被规范,能否为大家所接受,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。

有一首取名《曾几何时》的很流行的乡村歌曲,“曾几何时”在歌曲中反复出现,如“曾几何时我年轻过你亦如此”,“曾几何时你我山盟海誓怡然漫步”,“曾几何时而立之年觉老,如今回首,不过垫脚坚石”,“曾几何时我们设想你我白发之时”等,这些句子所强调的都是和现在相比的“过去”,就是现在流行的新用法,但歌曲最后一句“我们忆起曾几何时,曾几何时”的用法,却是一种误用,因为它没有涉及到一个时间段前后的变化。“曾几何时”的传统用法是表示现在的变化,新用法则是表示没有变化之前的过去,所以都有“如今”和“当时”之类表示对比的词语相对应,如果只是纯粹的回忆过去,那就是误用了。

【结构分析】 名词性偏正结构,语义结构为一三切分。


【词语曾几何时】  成语:曾几何时汉语词典:曾几何时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城

    源见“金城汤池”。指坚不可摧的城池。泛指极其严密牢固的防御。《后汉书.班固传上》:“建金城其万雉,呀周池而成渊。”李贤注:“金城,言其固也。”清郑燮《念奴娇.金陵怀古》词:“千里金城回不尽,万里洪涛喷

  • 忘蹄

    同“忘筌”。宋黄庭坚《次韵答斌老病起》:“逸情交臂多相失,忘蹄出兔径。”【词语忘蹄】   汉语大词典:忘蹄

  • 谯周独笑

    蜀汉学者谯周,家贫,读书自乐,后位至光禄大夫,封阳城亭侯。“谯周独笑”,指谯周好学。《三国志.蜀志.谯周传》:“谯周,字允南,巴西充国人也。……耽古笃学,家贫,未尝问产业。诵读典籍,欣然独笑,以忘寝食

  • 食白

    宋苏轼《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》:“道人笑不答,此意安在哉。昔年本不住,今者亦无来。此语竟非是,且食白杨梅。”王十朋集注:“《杭州图经》云:杨梅坞在南山近瑞峰,杨梅尤盛,有红白二种,今杭人呼白者

  • 箪食豆羹

    一竹篮饭食,一木碗羹汤,指少量的食物。豆:木制盛器,有底脚,形状略似篆体“豆,字。《孟子.告子上》:“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”《孟子.尽

  • 夜宿祆神庙

    源见“火烧祆庙”。喻指投身险境。元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四折:“本则合暮登天子堂,没来由夜宿祆神庙。”

  • 枌榆

    《史记》卷二十八《封禅书》:“高祖初起,祷丰柎榆社。”南朝.宋.裴骃《史记集解》:“张晏曰:‘柑,白榆也。社在丰东北十五里。或曰枌榆,乡名,高祖里社也。’”据《史记》载,汉高祖刘邦起事曾在他的故乡丰邑

  • 吾无为善

    《左传.昭公十三年》:“子产归,未至,闻子皮卒,哭,且曰:‘吾已无为为善矣,唯夫子知我。’”无为,无助也。无为为善,言无人助我为善也。春秋时,子皮(罕虎)与郑子产交情深厚,子皮死,子产哭说从此无人帮助

  • 惊座

    亦作“惊坐”。满坐为之震惊。《汉书.陈遵传》:“(陈遵)所到,衣冠怀之,惟恐在后。时列侯有与遵同姓字者,每至人门,曰陈孟公,坐中莫不震动。既至而非,因号其人曰‘陈惊坐’云。”【词语惊座】   汉语大词

  • 平原期

    同“平原十日饮”。清 黄鷟来《秋饮》诗:“平原期已久,叔夜懒何堪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