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文笔

文笔

六朝时于文体有文笔之辨,有韵的称为文,无韵的称为笔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.总术》:“今之常言,有文有笔,以为无韵者笔也,有韵者文也。”日本遍照金刚《文镜秘府论.南卷.论文意》:“文者,诗、赋、铭、颂、箴、讚、吊、诔等是也;笔者,诏、策、移、檄、章、奏、书、启等也。即而言之,韵者为文,非韵者为笔。”后亦常泛指文章、文辞。


文笔”就是 “文章的笔法”,也就是写文章的技巧。如言 “文笔犀利”、“文笔优美”,皆谓写作技巧而言。“我的文笔不如他”,即谓 “我的写作技巧、水平不如他”。

文笔”,在六朝时对于文体有 “文”、“笔”之辩: 有韵者谓之“文”,无韵者谓之 “笔”。南朝·刘勰 ( xié) 《文心雕龙·总术》:“今之常言,有文有笔,以为无韵者笔也,有韵者文也。”

那么,哪些文体是有韵的 “文”,哪些又是无韵的 “笔”呢?

日本·遍照全刚 《文镜秘府论·南卷·论文意》: “文者,诗、赋、铭、颂、箴 ( zhēn) 、赞、吊、诔 ( lěi) 等是也; 笔者,诏、策、移、檄 ( xí) 、章、秦、书、启等是也。即而言之,韵者为文,非韵者为笔。”此种分法,是符合当时情况的。

无论有韵之 “文”或是无韵之 “笔”,都是需要写作技巧的,都要立意、谋篇布局、遣词造句,都需要技巧,而后 “文”、 “笔”连言泛指文章、文辞,故 “文笔”即指写作技巧。


【词语文笔】   汉语词典:文笔

猜你喜欢

  • 扣槃扪烛

    宋苏轼《日喻》:“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‘日之状如铜槃。’扣槃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或告之曰:‘日之光如烛。’扪烛而得其形。他日揣龠,以为日也。日之与钟龠亦远矣,而眇者不知其异

  • 忧鱼

    源见“微禹叹”。谓担心水患。唐韩愈孟郊《秋雨联句》:“水怒已倒流,阴繁恐凝害。忧鱼思舟楫,感禹勤畎浍。”【词语忧鱼】   汉语大词典:忧鱼

  • 漆园吏

    《史记.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庄子者,蒙人也,名周,周尝为蒙 漆园吏。”后以“漆园吏”代称庄子。唐独孤及《得柳员外书代书戏答》诗:“说剑常宗漆园吏,戒严应笑棘门军。”宋梅尧臣《夏虫》诗:“寄言漆园吏,已知

  • 五采裳

    同“五彩衣”。唐权德舆《杂言同用离骚体送张评事襄阳觐省》:“君之去兮不可留,五采裳兮木兰舟。”

  • 出华胥

    源见“华胥梦”。谓梦醒。宋王安石《书定林院窗》诗之一:“竹鸡呼我出华胥,起灭篝灯拥燎炉。”元王国器《踏莎行.破窗风雨》词:“林鸠呼我出华胥,恍然枕石听流水。”

  • 声闻于外

    见〔鼓钟于宫,声闻于外〕。【词语声闻于外】  成语:声闻于外

  • 河出伏流

    《淮南子.墬形训》“河出积石”汉高诱注:“河源出昆仑,伏流地中方三千里,禹导而通之,故出积石。”后以“河出伏流”谓潜在力量一旦爆发势不可挡。梁启超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三章一节:“周室之势既微,其

  • 谢氏树

    同“谢庭兰玉”。明徐渭《四花图》诗:“绕阶皆为谢氏树,依庭共拟窦家郎。”【词语谢氏树】   汉语大词典:谢氏树

  • 海水桑田

    同“沧海桑田”。唐韦应物《汉武帝杂歌》之一:“海水桑田几翻覆,中间此桃四五熟。”见“沧海桑田”。唐·韦应物《汉武帝杂歌》之一:“~几翻覆,中间此桃四五熟。”【词语海水桑田】  成语:海水桑田汉语大词典

  • 丰上兑下

    《晏子春秋.谏上二一》:“伊尹黑而短,蓬而髯,丰上兑下,偻身而下声。”兑,通“锐”,音锐。后因以“丰上兑下”指人面部上宽广而下瘦削。旧时多形容贵相。《法苑珠林》一二〇:“〔太宗文皇帝〕河目海口之异,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