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

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

明代一种文学创作主张。是七子派诗文理论的纲领性口号。提出者为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。李梦阳(1473-1530年),字献吉,号空同子。庆阳(今属甘肃)人。弘治七年(1494年)进士。曾任户部郎中,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。瑾败,迁江西提学副使。梦阳工诗文,尤长七古,主张说实话,记实事,抒真情。以复古自命,倡言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,极力扫荡明初以来台阁体的华靡卑弱的文风,起到了开阔人们眼界的作用,时人竟相趋附。这一文学主张,包含着合理和积极的内涵,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,如对中唐以后的诗文横加贬抑,对宋代以后的诗作更是一笔抹煞。特别是造成了模拟剽窃的不良影响,使诗文创作流于造作,并产生艺术上的雷同。

【出典】:

明史》卷286《文苑列传二·李梦阳传》7348页:“梦阳才思雄鸷,卓然以复古自命。弘治时,宰相李东阳主文柄,天下翕然宗之,梦阳独讥其萎弱。倡言文必秦、汉,诗必盛唐,非是者弗道。”《明史》卷287《文苑列传》:“其持论,文必西汉,诗必盛唐,大历以后书勿读,而藻饰太甚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有于

    源见“友于”。指兄弟。有,通“友”。唐高適《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》:“契阔惭行迈,羁离忆有于。”【词语有于】   汉语大词典:有于

  • 金针

    唐 冯翊子《桂苑丛谈.史遗》:“〔采娘〕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。是夕梦云兴雨盖蔽空,驻车,命采娘曰:‘吾织女,祈何福?’曰:‘愿丐巧耳。’乃遗一金针,长寸余,缀于纸上,置裙带中,令三日勿语,汝当奇巧。”

  • 樊迟学稼

    稼(jià嫁):种植谷物。此典指樊迟向孔子请求学种庄稼。后以此典泛指种田、种菜等事。樊迟(前515年——?),一名樊须,字子迟。齐国(都营丘,今山东淄博市东北)人,孔子学生,春秋末儒者。当初,樊迟请求

  • 小法大廉

    见“大法小廉”。清·陈寿祺《燕下乡脞录》:“天下之大,百官之众,~,岂系无人!”

  • 王翦在频阳

    《史记.王翦列传》:“于是始皇问李信:‘吾欲攻取荆,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?’李信曰:‘不过用二十万人。’始皇问王翦,王翦曰:‘非六十万人不可。’始皇曰:‘王将军老矣,何怯也!李将军果势壮勇,其言是也。

  • 成都卖卜

    汉.班固《汉书.王贡两龚鲍传序》:“君平(严遵)卜筮于成都市,以为:‘卜筮者贱业,而可以惠众人。有邪恶非正之问,则依蓍龟为言利害。与人子言依于孝,与人弟言依于顺,与人臣言依于忠,各因势导之以善。从吾言

  • 卓立鸡群

    见“鹤立鸡群”。【词语卓立鸡群】  成语:卓立鸡群汉语大词典:卓立鸡群

  • 却死香

    汉.东方朔《海内十洲记.聚窟洲》:“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,地方三千里,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,去东岸二十四万里,上多直仙、灵官,宫第比门,不可胜数,及有狮子、辟邪、凿齿、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。洲上有大山

  • 吁咈

    同“都俞吁咈”。清黄宗羲《子刘子行状上》:“得一陈子壮之忠,而又以过戆坐辜,使朝㝉无吁咈之风。”亦表示不以为然。唐李商隐《井泥四十韵》:“禹竟代舜立,其父吁咈哉!”【词语吁咈】   汉语大词典:吁咈

  • 偶一为之

    宋.欧阳修《纵囚论》:“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,可偶一为之耳。”“偶一为之”,意谓偶尔做一次。清.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槐西杂志二》:“夫消闲遣日,原不妨偶一为之;以此为得失喜怒,则可以不必。”偏正 偶然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