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太平无象

太平无象

象:表征、标准。太平盛世没有一定标准。后以此典形容太平景象,或指统治者自欺欺人,粉饰太平。亦称“无象太平”。语出唐大臣牛僧儒之口。牛僧儒(779-848年)字思黯,其籍贯一说为安定鹑觚(chúngū纯孤)(今甘肃灵台);一说为陇西狄道(今甘肃临洮县南)。进士及第,宪宗时始任伊阙尉,后迁监察御史,礼部员外郎、考功员外郎等职。穆宗、敬宗、文宗朝,曾数度为宰相。在持续数十年的“牛李党争”中,僧儒为牛党之首领,其执政期间,竭力排挤李德裕党人。武宗即位后,李党当政,他被贬为循州长史。宪宗继位,牛党再度执政,僧儒复为原官,还朝病卒。他喜好文学,有文采,著有传奇集《幽怪录》。文宗时宦官王守澄得势,招纳一些小人,背后议论朝政。有一天,文宗在延英殿召见宰相,问:“如何才能使天下太平,你们是否有志于此。”牛僧儒回答说:“我等无能,待罪辅佐陛下,未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。然而我以为太平盛世并无一定的标准,如今四夷不侵边境,国无外患;百姓没有流离散失,亦无内忧;上施仁政,下无怨艾;私家无豪强,公议无阻塞。虽未至极盛时期,也算得是小康了。如陛下另外有更高的要求,那我等就力不能及了。”

【出典】:

旧唐书》卷172《牛僧儒传》4472页:“时中尉王守澄用事,多纳纤人,窃议时政,禁中事密,莫知其说。一日,延英对宰相,文宗曰:‘天下何由太平,卿等有意于此乎?’僧儒奏曰:‘臣等待罪辅弼,无能康济,然臣思太平亦无象。今四夷不至交侵,百姓不至流散;上无淫虐,下无怨(dú读);私室无强家,公议无壅滞。虽未及至理,亦谓小康。陛下若别求太平,非臣等所及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苏轼《山村五绝》之一:“无象太平还有象,孤烟起处是人家。” 宋·陆游《书村落间事》:“太平无象今有象,穷虏何地生烟尘。” 明·冯惟敏《傍妆台·世恩堂喜雨共酌》:“太平有象,丰年可期,逢场作戏便追随。”


主谓 本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。后用以讽刺统治者粉饰太平。《资治通鉴·唐文宗太和六年》:“会上御延英,谓宰相曰:‘天下何时当太平,卿等亦有意于此乎?’僧孺对曰:‘ ~。今四夷不至交侵,百姓不至流散,虽非至理,亦谓小康。陛下若别求太平,非臣等所及。’”△贬义。多用于社会生活方面。


【典源】《旧唐书·牛僧孺传》:“时中尉王守澄用事,多纳纤人,窃议时政,禁中事密,莫知其说。一日,延英对宰相,文宗曰:‘天下何由太平,卿等有意于此乎?’僧孺奏曰:‘臣等待罪辅弼,无能康济,然臣思太平亦无象。今四夷不至交侵,百姓不至流散; 上无淫虐,下无怨讟(du); 私室无强家,公议无壅滞。虽未及至理,亦谓小康。陛下若别求太平,非臣等所及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唐文宗时,一些小人窃议朝政,于是文宗在延英殿召见宰相,问如何才能使天下太平。牛僧孺回答说:“我等无能,待罪辅佐陛下,未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。然而我以为太平盛世并无一定的标准,如今四夷不侵中原,国无外患; 百姓安居乐业,亦无内忧; 上施仁政,下无怨艾; 私家无豪强,公议无阻滞。虽未极盛,也可谓小康了。如您另有所求,则我等力不能及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太平景象。

【典形】 太平气象、太平无象、太平有象、无象太平。

【示例】

〔太平气象〕 宋·陆游《杂兴》 之二:“太平气象君知否,尽在丰年笑语中。”

〔太平无象〕 宋·陆游《书村落间事》:“太平无象今有象,穷虏何地生烟尘。”

〔太平有象〕 明·冯惟敏《傍妆台·世恩堂喜雨共酌》:“太平有象,丰年可期,逢场作戏便追随。”

〔无象太平〕 宋·苏轼《山村五绝》之一:“无象太平还有象,孤烟起处是人家。”


【词语太平无象】  成语:太平无象汉语词典:太平无象

猜你喜欢

  • 行己有耻

    行己:约束自己行为。耻:羞耻之心。 意谓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行为。语出《论语.子路》:“子贡问曰:‘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’子曰:‘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’”汉.班昭《女诫》:“清闲贞

  • 江革忠孝

    《南史.江革传》:“江革字休映,济阳考城人。……革幼而聪慧,早有才思,六岁就解属文。父柔之深加赏器,曰:‘此儿必兴吾门。’九岁丁父艰,……十六丧母,以孝闻。……上大宴,举酒劝革曰:‘卿那不畏延明害?’

  • 韫椟而藏

    源见“韫椟待价”。把玉放在匣子里藏起来。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。《东周列国志》五八回:“晋 楚相持,吾王正在用人之际,两位将军,有此神箭,当奏闻吾王,美玉不可韫椟而藏。”偏正 韫,藏;匵,木匣。把玉藏

  • 众楚咻

    同“众楚群咻”。清黄遵宪《和周朗山见赠之作》:“立志不明随沉浮,一齐足敌众楚咻。”【词语众楚咻】   汉语大词典:众楚咻

  • 丹鸡盟

    参见:丹鸡白犬

  • 苏印

    同“苏秦印”。宋李流谦《感皇恩.无害弟生朝作》词:“插额汉貂,垂腰苏印,趁取如今未华鬓。”

  • 凄风苦雨

    《左传.昭公四年》:“春无凄风,秋无苦雨。”谓天气恶劣,后以“凄风苦雨”比喻境遇凄凉悲惨。《玉娇梨》九回:“苏友白因叹一口气道:‘我苏友白平生一点爱才慕色的痴念头,也不知历多少凄风苦雨,今日方才盼着一

  • 赤頿

    同“赤髭”。清戴璐《藤阴杂记》八:“赤頿皆赴集,白足竞骈阗。”【词语赤頿】   汉语大词典:赤頿

  • 马去马归

    源见“塞翁失马”。喻世事多变,得失无常。宋陈鹄《耆旧续闻》卷六引周益公《谢衣带鞍马表》:“褐衣褐见,莫陈汉戍之便宜;马去马归,敢计塞翁之倚伏?”见“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”。宋·陈鹄《耆旧续闻》卷6:“褐

  • 严子濑

    同“严陵滩”。南朝 宋谢灵运《七里濑》诗:“目睹严子濑,想属任公钓。”唐钱起《送虞说擢第东游》诗:“月中严子濑,花际楚王城。”【词语严子濑】   汉语大词典:严子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