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天经地义

天经地义

指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。公元前519年,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。周敬王避居洛阳城外,两年后,晋国执政大夫赵鞅召集诸侯会于黄父,并令各出粮食、军队,以为次年勤王之用。郑国大夫子太叔亦与此会,赵简子便向他问起接人待物之礼。子太叔回答道:“您所问的都是仪式而不是礼。我听我国原来的执政大夫子产说过,礼是天、地、人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规范。所以历代先王莫不尊崇礼。”一席话说得赵简子十分佩服,表示要“终身守此言”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子太叔见赵简子,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。对曰:‘是仪也,非礼也。’简子曰:‘敢问何谓礼?’对曰:‘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:‘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’……简子曰:‘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潘岳《世祖武皇帝诔》:“咏言孝思,天经地义;问谁赞事,英彦髦士。”


并列 经,常规、原则。义,正理。指不容置疑的法则或道理。也比喻理所当然,无可非议。语本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李存葆《高山下的花环》:“在人民之中,~也应该包括你——我心爱的妻子!”△常用于事理方面。→理所当然 ↔岂有此理


解释天地间本当如此,不可更改的道理。

出处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

春秋时期,晋国大臣赵鞅在晋国黄父(地名)会见各诸侯国大臣,商量如何安定动荡的周王室。赵鞅命令各诸侯国的大夫们向流离中的周天子输送粮食,并调动好保卫王室的将士,决定第二年送天子回到故都。这时,恰好郑国的大臣吉进见赵鞅,赵鞅就向吉询问拜谢谦让、进退周旋的礼节。吉说:“你问的这些都只是仪式,不是礼节。”赵鞅又问:“那什么叫礼呢?”吉回答说:“我从我们国家以前的大臣子产那里听说,礼是上天的法则,大地的根本,民众行动的依据。”然后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发,最后总结说:“在上位者要谨慎行动,使人们相信政令,要用祸福赏罚来制约生死。如果最终悲哀、欢乐不违背礼节,就能跟天地的本性相和谐。”赵鞅听后赞叹不已,说:“哎呀,礼的规模和含义,真是宏大到极点了。”

近义理所当然

例句

人要为生存而劳动、奋斗,这是天经地义的。


【词语天经地义】  成语:天经地义汉语词典:天经地义

猜你喜欢

  • 视草

    《汉书.淮南王传》:“(武帝)每为报书及赐,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。”《旧唐书.职官志》“翰林院”条:“玄宗即位,张说等召入禁中,谓之翰林待诏。……或诏从中出,虽宸翰所挥,亦资其检讨,谓之视草。”古时

  • 班姬纨扇

    同“班姬团扇”。清袁枚《六月二十日记寒作》诗:“班姬纨扇休轻弃,只恐炎官事未终。”

  • 梅花点妆

    同“梅花点额”。清蒲松龄《为螽斯与孙咸吉启》:“春深金屋,梅花点上苑之妆;日射琼楼,雪窗映玉台之采。”

  • 浮生

    源见“浮休”。因人生在世,虚浮不定,因称人生为“浮生”。南朝 宋鲍照《答客》诗:“浮生急驰电,物道险弦丝。”明 王錂《春芜记.宴赏》:“浮生回首如驰影,能消几度闲愁闷。”【词语浮生】  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监河受贷粟

    源见“涸辙之鲋”。指希望得到救济或资助。唐杜甫《奉赠萧十二使君》诗:“监河受贷粟,一起辙中鳞。”

  • 投宾辖

    同“投辖”。清朱彝尊《送十一叔还里即作豫章之游》诗:“觥筹尚记投宾辖,姜蔗都无负郭田。”

  • 流杯亭

    唐.陆广徵《吴地记》:“赵晔《吴越春秋》云:‘阖闾有女哀怨王先食蒸鱼,乃自杀。王痛之,厚葬于阊门外,其女化为白鹤,舞于吴市,千万人随观之。后陷成湖,号女坟湖。’流杯亭在女坟湖西二百步,阖闾三月三日泛舟

  • 陈平社

    源见“陈平分肉”。借指处事公平。金李俊民《即事》诗:“谁能宰似陈平社,那免悲如宋玉秋。”

  • 累安邑

    源见“食无肝”。谓在生活上烦扰地方官。唐王维《赠房卢氏琯》诗:“或可累安邑,茅茨君试营。”

  • 股肱

    《书.说命下》:“股肱惟人,良臣惟圣。”孔传:“手足具乃成人,有良臣乃成圣。”又《书.益稷》:“臣作朕股肱耳目。”后因以“股肱”喻指辅佐重臣。《汉书.苏武传》:“上思股肱之美,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,法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