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终军请缨”。指捕缚敌人的长绳。唐柳宗元《唐铙歌鼓吹曲》之十一:“臣靖执长缨,智勇伏囚拘。”【词语长缨】 汉语大词典:长缨
原谓书籍传抄或刊印之误,后则泛指事物本质不同而形体相似需认真分辨。孔子弟子子夏在去晋国途中,见一读历史书的人念道,“晋师三豕涉河。”立即纠正道,不对,不是什么“三豕”,而是“己亥”。因为“己”与“三”
见“徒有虚名”。《清朝野史大观·军机领袖》:“军机大臣有时多至六七人,而权实操于领袖,新进者画诺奉行,~也。”【词语徒拥虚名】 成语:徒拥虚名汉语大词典:徒拥虚名
同“致书邮”。《聊斋志异.巧娘》:“问:‘郎何之?’答云:‘为人作寄书邮。’”【词语寄书邮】 汉语大词典:寄书邮
源见“愚公谷”。指隐居之地。《南史.隐逸传序》:“藏景穷岩,蔽名愚谷。”亦借指隐居者。南朝梁元帝《〈金楼子〉序》:“若非隐沦之愚谷,是谓高阳之狂生者也。”【词语愚谷】 汉语大词典:愚谷
同“李揆第一”。宋苏轼《送子由使契丹》诗:“单于若问君家世,莫道中朝第一人。”
见〔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〕。
源见“染指”。喻指非分的奢望。唐黄滔《谢试官》:“非敢染鼋,所希留马,干渎清严,下情不任惶惕屏营之至。”【词语染鼋】 汉语大词典:染鼋
同“山林聚米”。清钱曾《梅村先生枉驾相访酒间商榷绥寇纪闻有感赋此》诗:“借箸漫言山聚米,引杯兼笑海生桑。”
同“沟中断”。宋陆游《水亭偶题》诗:“沟中木断谁曾问,空里蓬征自不知。”【典源】 《庄子。天地》:“百年之木,破为牺尊,青黄而文之,其断在沟中。比牺尊于沟中之断,则美恶有间矣,其于失性一也。”【今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