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叹为观止

叹为观止

亦作“叹观止矣”。叹,赞叹;观止,尽善尽美。形容所见事物尽善尽美,无与伦比。公元前544年,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。鲁国大夫请他观赏风、雅、颂乐曲和各种舞蹈。季札逐一进行评论。当看到虞舜时所作的韶箾乐舞时,他高兴地说:“真是达到了最高境界了。就象天一样大,无不覆盖,又好象地一样大,无所不载,真是尽善尽美,无以复加了。如果还有别的音乐,我也不用再看了。”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见舞《韶箾》者,曰:‘德至矣哉,大矣!如天之无不帱也,如地之无不载也。虽甚盛德,其蔑以加于此矣。观止矣!若有他乐,吾不敢请已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钱泳《履园丛话·石钟山》:“余生平所历佳山水,若江宁之燕子矶,镇江之金、焦两山……皆不足奇,得此(指石钟山)而叹观止矣。” 王韬《淞隐漫录·海外壮游》:“生抚掌称奇,叹为观止。”


述补 原赞叹看到这里就够了。后用以赞叹看到的事物美好或相似到极点。语本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吴公子札来聘……见舞《韶箾》者,曰:‘德至矣哉,大矣! 如天之无不帱也,如地之无不载也,虽甚盛德,其蔑以加于此矣。观止矣。若有他乐,吾不敢请已。’”秦牧《艺海拾贝·酷肖》:“有一次我在该地的工艺品陈列室中见到,明明知道那是假的,却仍然无法分辨,不禁~。”△多用于赞叹方面。↔贻笑大方。也作“叹观止矣”。


解释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。

出处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见舞《韶蓻》者,曰:‘德至矣哉,大矣!……观止矣!若有他乐,吾不敢请已。’”

春秋时期,公元前544年,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,请求欣赏鲁国存留的周代舞蹈与音乐。于是鲁国的乐工先后为他演唱了《周南》《召南》《邶风》《鄘风》《卫风》《齐风》《豳风》《秦风》《唐风》《陈风》《桧风》《小雅》《大雅》和《颂》,又为他表演了《韶蓻》《南钥》等舞蹈,季札对每首乐曲、每支舞蹈都分别作了评论。

当表演到《韶蓻》舞时,季札感叹地说:“这支舞蹈将美好的道德表现到了极点,这支舞蹈真是伟大啊!它好像上天无不覆盖,又好像大地无不承载,即使是尽善尽美的功德,恐怕也不能超过它了。我这次对于音乐和舞蹈的欣赏到此为止,即使还有其他音乐,我也不敢再请求欣赏了。”

例句

四川的美景让人叹为观止。


【词语叹为观止】  成语:叹为观止汉语词典:叹为观止

猜你喜欢

  • 邻笛弄

    同“邻人吹笛”。清朱彝尊《送毛检讨奇龄还越》诗:“俄惊邻笛弄,顿使酒船焚。”

  • 成一家言

    学问自成一个体系或派别。语本汉.司马迁《太史公自序》:“凡百三十篇,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,为《太史公书》。序略,以拾遗补艺,成一家之言。”《新唐书.韩愈传》:“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、太史公、刘向、扬雄后

  • 一百五日

    南朝梁.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去冬节一百五日,即有疾风甚雨,谓之寒食。”每年冬至节令过后的一百零五日即为“寒食节”。后世诗文中常用“一百五日”指代寒食节令。唐.崔橹《春日即事》:“一百五日又欲来,梨花

  • 奔娥

    同“嫦娥”。元 杨维祯《修月匠歌》:“羿家奔娥大轻脱,须臾踏破莲花瓣。”

  • 何足算也

    见〔斗筲之人,何足选也〕。

  • 叔夜刚肠

    源见“嵇康七不堪”。借指性情刚烈,正直不阿。宋毛滂《水调歌头.登衢州双石堂呈孙八太守公素》词:“谢安涵雅量,叔夜赋刚肠。”

  • 剑挂孤松

    参见“季札挂剑”。

  • 三釜

    比喻微薄的俸禄。一釜为六斗四升。《庄子.寓言》:“彼视三釜、三千钟,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。”宋代黄庭坚《初望淮山》诗:“三釜古人千禄意,一年慈母望归心。”【词语三釜】   汉语大词典:三釜

  • 五斗折

    同“五斗折腰”。柳亚子《浙游杂诗》:“彭泽羞为五斗折,秦庭肯受大夫封。”【词语五斗折】   汉语大词典:五斗折

  • 放华山

    源见“归马放牛”。意谓回归自在。清袁枚《解组归随园》诗之一:“枥马负千钧,长鞭挟以走,一旦放华山,以身为我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