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发聋振聩

发聋振聩

又作“振聋启聩”,“振聋发聩。”发:启发。 聋:耳朵听不见声音。振:振动。聩(kuì愧):天生耳聋。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,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。 黄爵滋(1793-1853年),字树斋,宜黄(今江西宜黄县)人。清道光三年(1823年)进士,授编修,迁御史。道光十年(1830年),他与林则徐、龚自珍、魏源等结宣南诗社,讲求经世之学。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他任鸿胪寺卿(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事)。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黄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严禁鸦片烟的条陈,痛述鸦片毒害,提出禁烟、戒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。并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,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动起来,虽然长期沉溺于吸鸦片烟的人,也足以唤醒他的糊涂和麻木。

【出典】:

清史稿》卷378《黄爵滋传》11588页:“况我皇上雷霆之威,赫然震怒,虽愚顽沉溺之久,自足以发聋振聩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“今者,我欲与之为微词,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;吾欲大声疾呼,又恐骇俗而惊人。” 李六如《六十年的变迁》6章:“创办一个《民心日报》,想在舆论方面,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。”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3:“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,声音是这么刚健,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,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。”


并列 聩,耳聋。发出很大的响声,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。比喻用言论文章唤醒头脑糊涂、是非不明的人。清·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“今者,吾欲与之为微词,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;吾欲大声疾呼,又恐骇俗而惊人。”△多用于教育人的方面。→当头棒喝。也作“发蒙振滞”、“发矇振聩”、“昭聋发聩”、“振聋发聩”、“震聋发聩”。


【词语发聋振聩】  成语:发聋振聩汉语词典:发聋振聩

猜你喜欢

  • 缑山笙鹤

    源见“王乔控鹤”。指神仙逍遥散淡的生活。宋陆游《散吏》诗:“笠泽莼鲈秋向晚,缑山笙鹤月微明。”

  • 芝芙

    宋代赵明诚娶女词人李清照为妻的故事。赵明诚幼时,梦读一书,醒来只记得三句:“言与司合,安上已脱,芝芙草拔。”“言”与“司”合,成“词”字;“安”字脱去上面宝盖头,是“女”字,“芝芙”去了草字头,是“之

  • 上官马瘦

    《汉书.外戚传.孝昭上官皇后》附“上官桀”:“孝昭上官皇后,祖父桀,陇西上邽人也。……上奇其材力,迁未央廐令。上尝体不安,及愈,见马,马多瘦,上大怒:‘令以我不复见马邪!’欲下吏,桀顿首曰:‘臣闻圣体

  • 赵贞

    同“赵五娘”。元无名氏《村乐堂》四折:“放着你那筑坟台女赵贞,索甚么闲评论?”【词语赵贞】   汉语大词典:赵贞

  • 周易在床头

    源见“床头周易”。指研读《周易》,修心养性。唐白居易《水崇里观居》诗:“何以明吾志?《周易》在床头。”

  • 执抶

    《左传.襄公十七年》:“子罕闻之,亲执扑,以行筑者,而抶其不勉者。”后以“执抶”谓持鞭督责。清钱谦益《戏为拂水筑台歌赠嘉定夏生华甫》:“不烦执抶争用命,日旰奋迅逾亭午。”【词语执抶】  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裂土拜爵

    源见“分茅列土”。指分赐土地、拜封爵位。清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卷二:“当事者且谓捣穴擒渠,功在眉睫,人人有裂土拜爵之想。”

  • 南山戚

    源见“宁戚饭牛”。慨叹生不逢时,怀才不遇。元傅若金《和赵德隆秋夕雨》:“既兴北风叹,亦抱南山戚。”

  • 两楹梦

    源见“夫子梦奠”。指孔子之死。宋陆游《二子》诗:“两楹梦后少真儒,毁誉徒劳岂识渠?”【词语两楹梦】   汉语大词典:两楹梦

  • 乡号温柔

    源见“温柔乡”。指身处情意缠绵之境。宋秦观《长相思》词:“绮陌南头。记歌名宛转,乡号温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