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分庭抗礼

分庭抗礼

抗,亦作“伉”,对等相当的意思,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,相对行礼,以平等地位相待。后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,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。孔子曾与一渔父坐而论道,渔夫高谈阔论并对孔子进行批评,孔子却对其异常敬重。孔子的学生子路感到很奇怪,便问孔子,我追随先生您已经很久了,从未见您对人如此尊敬。各国的君主和您相见,还都以对等之礼,而您还有倨傲不恭的脸色,现在一个打渔的拄着拐杖在您面前大模大样地站着,您却打躬作揖,他说话时,您先拜上一拜,然后再作回答,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?学生们都对您很有看法,一个渔夫那里值得这样尊敬呢?

【出典】:

庄子·渔父》:“子路旁车而问曰:由得为役久矣,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。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,夫子犹有倨傲之容。今渔父杖拏逆立,而夫子曲要磬折,言拜而应,得无太甚乎!门人皆怪夫子矣,渔人何以得此乎?”

【例句】:
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子贡结驷连骑,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,所至,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。”


连动 抗礼,平行行礼。抗礼,亦作“伉礼”。原指宾主分立庭院两边,相对行礼,平等相待。后比喻平起平坐,互相对立或闹独立,搞分裂。语出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在中国古代,历朝都有所谓‘布衣宰相’或此类人物,凭笔杆子取得‘功名’的读书人即使身在田野躬耕农亩,见了县长也敢~,官员要判他罪还需先向上申报,夺他的‘功名’,手续麻烦得很。”△多用于互相对立抗衡方面。→鼎足之势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↔和衷共济 你谦我让。也作“分庭伉礼”。


分庭抗礼”比喻彼此相互对立、平起平坐之意。原意为宾、主于庭中两边分别行礼。

“分庭”,指主人、客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。

抗礼”,指彼此相互施礼。但,为什么是 “抗”呢?

“抗”通 “伉”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 “天下莫之能伉。”伉读与“抗”同。因此,“抗礼”犹 “伉礼”。

“伉”谓匹敌、对等,如夫妻即谓伉俪。《韵会》: “伉俪,配耦也,敌也。”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 “已不能庇其伉俪。”疏: “伉俪者,言是相敌之匹耦。”耦通偶。

所以,“伉礼”即谓对等施礼。“分庭抗礼”就是在庭中分两边相互对等行礼。因此,其义便是地位相当,难出高下。

语出 《庄子·渔父》: 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“伉”,后通作 “抗”。


【词语分庭抗礼】  成语:分庭抗礼汉语词典:分庭抗礼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髓食

    旧题汉.刘向《列仙传.邛疏》:“邛疏者,周封史也。能行气炼形,煮石髓而服之,谓之‘石钟乳’。”晋.葛洪《神仙传.王烈》:“王烈者,字长休,邯郸人也,……叔夜甚敬爱之,数数就学。……烈独之太行山中,忽闻

  • 版筑士

    源见“拔才岩穴”。泛指遭遇困厄的贤士。唐李峤《野》诗:“谁言版筑士,犹处傅岩中。”【词语版筑士】   汉语大词典:版筑士

  • 面团团

    唐 刘?《隋唐嘉话》卷中:“太宗宴近臣,戏以嘲谑,赵公无忌嘲欧阳率更曰:‘耸髆成山字,埋肩不出头。谁家麟阁上,画此一猕猴?’询应声云:‘缩头连背暖,俒裆畏肚寒。只由心溷溷,所以面团团。’”唐刘肃《大唐

  • 汉阴抱瓮

    同“汉阴灌园”。清王士禄《水龙吟.羁所自寿》词:“更汉阴抱瓮,忘机用拙,泊如也,无馀好。”【典源】 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子贡南游于楚,反于晋,过汉阴,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,凿隧而入井,抱瓮而出灌,搰(ku

  • 庄叟蝶

    同“庄周蝶”。唐钱起《衡门春夜》诗:“寄言庄叟蝶,与尔得天真。”

  • 洛浦神仙

    西汉.司马迁《史记.司马相如传》引上林赋:“若夫青琴宓妃之徒。”唐代司马贞《索隐》注引:“如淳曰:‘宓妃,伏羲女,溺死洛水,遂为洛水女神。’”三国魏.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尔乃税驾乎蘅皋,秣骃乎芝田,容与

  • 宫墙

    源见“夫子墙”。喻称高尚的道德和高超的学问。清袁枚《再赠中丞》诗:“贱子仰宫墙,六年不敢窥。”【词语宫墙】   汉语大词典:宫墙

  • 受取一大钱

    源见“一钱太守”。颂扬地方官吏清政爱民。明高启《野老行送陈大尹》诗:“鸡鸣相送拜道边,愿公受取一大钱。”

  • 潘岳望尘

    源见“望尘而拜”。形容文人无行,对权势者卑躬屈膝。唐李瀚《蒙求》:“魏勃扫门,潘岳望尘。”

  • 桃之夭夭

    《诗经.周南.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“桃之夭夭”,形容桃花繁茂鲜艳盛开的样子。“桃”与“逃”谐音,故世人以“逃之夭夭”作诙谐语,意谓逃走得无影无踪。清.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这么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