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兵不厌诈

兵不厌诈

指战争中为了取胜,在策略上有使用诡计的必要。公元前632年,晋楚发生了著名的城濮之战。战前,晋文公问狐偃,楚国军队比我们多,怎么办?狐偃献计道,我听说,讲究礼仪的君子对忠信的言行永不满足,而在战场上则要以神鬼不测的战术去打败敌人。我们只能以巧妙的计策来打败敌人了。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晋文公将与楚人战,召舅犯问之,曰:‘吾将与楚人战,彼众我寡,为之奈何?’舅犯曰:‘臣闻之,繁礼君子不厌忠信,战阵之间不厌诈伪。君其诈之而已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30回:“(许)攸笑曰:‘世人皆言孟德奸雄,今果然也!’操亦笑曰:‘岂不闻兵不厌诈?’”


主谓 用兵作战可以尽量使用欺诈的策略和方法来迷惑对方。崔贵新《小院》:“高山宝淡淡一笑,‘真是~呀。’”△多用于军事方面。→兵不厌权。也作“军不厌诈”。


解释指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计谋来迷惑敌人。

出处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晋文公将与楚人战,召舅犯问之,曰:‘吾将与楚人战,彼众我寡,为之奈何?’舅犯曰:‘臣闻之,繁礼君子不厌忠信,战阵之间不厌诈伪。君其诈之而已矣。’”

晋文公将和楚国人作战,召见舅犯问他,说:“我将和楚国人交战,他们人多,我们人少,该怎么办?”舅犯说:“我听说过这样的话:讲究礼节的君子,不会嫌忠信太多;打仗的时候,不会嫌欺诈伪装太多。您只要欺骗他们就行了。”后来晋文公采纳他的建议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,用来指导晋楚城濮之战。

在决战中,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、左右两翼薄弱,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的弱点,采取了先击其侧翼,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。战役一开始,晋军下军副将胥臣给驾车的战马蒙上虎皮,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侧翼战斗力最差的右军猛攻。楚军右翼部队以为真是老虎冲过来了,吓得纷纷后退,晋军乘胜追击,将其击败。

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击,再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军的左翼。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,引车后撤,装出退却的样子。同时,晋军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拽树枝,扬起地面的尘土,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,以引诱楚军出击。楚军主帅子玉不知是计,下令左翼军追击。晋军主将先轸见楚军中了圈套,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攻击楚军左翼,同时晋军上军也回军夹攻。楚军左翼面临强大的攻击,退路又被切断,完全陷入了重围,很快也被消灭。楚军主帅子玉见左、右两军均遭失败,大势已去,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,才得以保全中军。楚军战败后,向西南撤退到连谷,子玉随即被迫自杀,晋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最终胜利。

孔子后来评论说:“晋文公既知道一时的变通办法,又懂得万代的长远利益,所以他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是理所应当的。”


【词语兵不厌诈】  成语:兵不厌诈汉语词典:兵不厌诈

猜你喜欢

  • 卧薪

    同“卧薪尝胆”。柳亚子《寄刘思慕衡阳一首》:“山阳忍便侪闻笛,海澨终期尚卧薪。”

  • 尊空北海

    同“尊开北海”。宋 陈德武《水龙吟.次韵寄别叶尹》词:“想尊空北海,诗成东阁,这都是、欢娱处。”

  • 青缃

    同“青箱学”。南朝 梁萧统《锦带书十二月启.林钟六月》:“但某白社狂人,青缃末学。”明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.经籍会通一》:“中垒父子,奕叶青缃。”【词语青缃】   汉语大词典:青缃

  • 无乃不可乎

    无乃:岂不是。 恐怕不行吧。 以委婉的语气表示反对。语出《管子.封禅》:“今凤凰麒麟不来,嘉谷不生,而蓬蒿藜莠茂,鸱枭数至,而欲封禅,无乃不可乎?”《左传.僖公七年》:“君以礼与信属诸侯,而以奸终

  • 胡床清兴

    同“胡床兴”。清吴绮《小重山.游壑庵》词:“鸥鹭莫回踪,胡床清兴剧、与君同。”

  • 山泽臞仙

    臞(qú渠):瘦。此典指司马相如认为传说中列仙住在深山水泽之间,形貌清瘦。后以此典形容士人隐居山野,容貌清瘦。司马相如见汉武帝喜爱成仙之道,因此上奏说:“上林描写之事不算最好,还有华丽的。我曾经撰写《

  • 黄雀伺蝉

    源见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。喻指祸近其身,尚无所知。南朝梁元帝《荆州放生亭碑》:“譬如黄雀伺蝉,不知随弹应至。”主谓 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。语本汉·刘向《说苑·正谏》:“园中有树,其上有蝉,蝉高

  • 零瀼

    《诗.郑风.野有蔓草》:“野有蔓草,零露瀼瀼。”后以“零瀼”指露重。元 范居中《金殿喜重重.秋思》套曲:“恨程途渺茫,更风波零瀼。”【词语零瀼】   汉语大词典:零瀼

  • 千钟季孙粟

    《孔子家语.致思》:“孔子曰:‘季孙之赐我粟千钟,而交益亲。’”钟,古代量器,可容粮六斛四斗。季孙,春秋时鲁大夫季孙斯,又称季桓子。他曾赐给孔丘千钟粟。后用为咏赏赐丰厚之典。唐.徐夤《温陵即事》:“争

  • 北山之讥

    同“北山移文”。清 艾宁《与王玉式书》:“抱东篱之志,避北山之讥,春雨迷离,旬余不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