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买椟还珠

买椟还珠

比喻舍本逐末,取舍失当。楚王问墨家后学田鸠,墨子学说是当今有名的一家学派,他们的实践活动很值得称道,可是他们讲的话,多不讲究辞令,这是为什么?田鸠回答道,楚国一个商人到郑国卖珍珠,用有香气的名贵的兰木雕刻成匣子,薰以桂椒等香料,用漂亮的玫瑰和翡翠色的羽毛装饰它,把珠子放在这样的匣子里。郑国人不识货,以高价买走匣子,而把珍珠还给楚国商人。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,而不能说善于卖宝珠。现在说客讲话,都十分注意文辞,吸引得那些君主只顾欣赏文辞而不注意它的实际意义。墨子的学说,为的是将先圣、先贤治国道理教育世人,如果只注意文彩,那么人们只欣赏其文辞优美,而忘记了它的义理,这样,就是为文辞而影响了它的实用。这将遭到和楚国商人卖珠一样的命运啊!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楚王谓田鸠曰:‘墨子者,显学也,其身体则可,其言多不辩,何也?’曰:‘……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薰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羽翠,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此可谓善卖椟矣,未可谓善鬻珠也。今世之谈也,皆道辩说文辞之言,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。墨子之说,传先王之道,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。若辩其辞,则恐人怀其文,忘其直,以文害用也。此与楚人鬻珠,秦伯嫁女同类,故其言多不辩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程颐《与方元宷手帖》:“今之治经者亦众矣,然而买椟还珠之弊,人人皆是。” 《元诗选》张养浩《云庄类稿·读诗有感自和诗之一》:“久知好瑟吹竽拙,每笑还珠买椟非。”


连动 椟,木匣子。把装珍珠的木匣买下,却把匣中的珍珠退还卖者。比喻舍本逐末,取舍不当。语本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熏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翡翠,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”清·里人何求《闽都别记》:“庆云曰:‘君非郑人,有此~,舍正路而弗由也? 从今而后,还敢不敢如是!’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指处理事情。→舍本求末 主次颠倒 ↔钩玄提要。 也作“还珠买椟”。


【典源】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薰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翡翠。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此可谓善卖椟矣,未可谓善鬻珠也。”

【今译】 楚国有人到郑国去卖宝珠,他用名贵的木兰做成木匣,木匣薰以桂、椒的香气,并用华美的玉石和翡翠羽毛装饰,然后将宝珠放入匣中。有个郑国人买下他的匣子,却把其中的宝珠退还给他。这个楚人可谓会卖匣子,而不可说会卖宝珠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比喻舍本逐末,去取失当。

【典形】 椟藏、椟中珠、故椟、买椟还珠。

【示例】

〔椟藏〕 宋·苏轼《生日王郎以诗见庆》:“但信椟藏终自售,岂知碗脱本无。”

〔椟中珠〕 清·史骐生《马怀》:“世人憎爱错,不卖椟中珠。”

〔故椟〕 宋·苏轼《明日南禅和诗不到》之二:“请归视故椟,静夜珠当返。”

〔买椟还珠〕 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议对》:“楚珠鬻郑,为薰桂之椟,郑人买椟而还珠。”


【词语买椟还珠】  成语:买椟还珠汉语词典:买椟还珠

猜你喜欢

  • 避骢

    《后汉书.桓荣传》附《桓典传》:“辟司徒袁隗府,举高第,拜侍御史。是时宦官秉权,典持政无所回避。常乘骢马,京师畏惮,为之语曰:‘行行且止,避骢马御史。’……在御史七年不调,后出为郎。”东汉人桓典曾任侍

  • 盗道

    源见“盗亦有道”。指盗贼的手段、方法或道德。唐韩偓《八月六日作》诗之二:“图霸未能知盗道,饰非唯欲害仁人。”明刘基《郁离子.蛇蝎》:“盗犨以如芒之钩系八尺之丝,钩牛舌而牵之,宵夜而牛随之行,莫之违也,

  • 廪假

    《汉书.龚遂传》:“遂乃开仓廪,假贫民。”颜师古注:“假谓给与。”后因以“廪假”指谷物的借贷。宋叶適《朝奉大夫致仕黄公墓志铭》:“凡故畴新畎,廪假进退,抱孙长息,婚嫁有无,皆落莫恍惚,若梦中事。”【词

  • 乐以忘忧

    快乐得忘记了忧愁。语出《论语.述而》: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《后汉书.逸民传.法真》:“处士法真,体兼四业,学穷典奥,幽居恬泊,乐以忘忧。”唐.骆宾王《与博昌父老书》:“野老清谈,

  • 齐奴物

    《晋书.石崇传》:“崇字季伦,生于青州,故小名齐奴。……崇颖悟有才气,而任侠无行检。在荆州,劫远使客商,致富不赀。……财产丰积。室宇宏丽。后房百数,皆曳纨绣,珥金翠。丝竹尽当时之选,庖膳穷水陆之珍。与

  • 流芳遗臭

    《晋书.桓温传》:“桓温字元子,宣城太守彝之子也。性俭,每讌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。然以雄武专朝,窥觎非望,或卧对亲僚曰:‘为尔寂寂,将为文景所笑。’众莫敢对。既而抚枕而起曰:‘既不能流芳后世,不足复遗臭

  • 一掷副车

    同“一击车中”。清曹贞吉《减字木兰花.杂忆八首》词之一:“文章休论,一掷副车千古恨。”

  • 落阱下石

    别人落陷阱,不但不救,反而向他投掷石头。唐代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落陷阱,不一引手救,反挤之,又下石焉者,皆是也。”后用以比喻见人遭遇危难而又乘机加害于人。亦作“落井下石”。见“落井下石”。【词语落

  • 岩筑

    同“版筑”。《后汉书.郅恽传》:“昔文王拔吕尚于渭滨,高宗礼傅说于岩筑,桓公取管仲于射钩,故能立弘烈,就元勋。”明谢肇淛《五杂俎.事部二》:“然士贵自立如何耳。如其人,则鳏夫岩筑,可以登庸。”【词语岩

  • 长平冤气

    《史记.赵世家》:“赵遂发兵取上党。廉颇将军军长平。”“廉颇免而赵括代将。秦人围赵括,赵括以军降,卒四十余万皆院之。王悔不听赵豹之计,故有长平之祸焉。”战国时,秦将白起大破赵括军,在长平坑杀赵国降卒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