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为民请命

为民请命

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因民之欲,西乡为百姓请命,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,孰敢不听!”后因以“为民请命”谓替老百姓申诉痛苦。《明史.青文胜传》:“逋赋数十万,敲扑死者相踵。文胜慨然诣阙上疏,为民请命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.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》:“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。”


偏正 替老百姓请求解除痛苦,保全生命。语本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因民之欲,西乡为百姓请命,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描写替人民解除痛苦办好事。


解释原指替老百姓申诉痛苦,保全他们的性命。后指替老百姓说话。

出处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因民之欲,西乡为百姓请命,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,孰敢不听!”

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,韩信所向披靡,平定了魏、赵、燕、齐等地。随着战事的发展,韩信的势力越来越强,出于形式的需要,刘邦封他为齐王。

韩信做了齐王后,项羽派遣武涉前去游说,希望他放弃刘邦,归顺自己。但韩信认为刘邦十分亲近和信任自己,就拒绝了武涉。

武涉离开后,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关键在于韩信,就以看相为借口,接近韩信,对他说:“当今刘项两家的命运,都悬在您的手上。您替汉王出力,汉王就胜利;替项王出力,项王就胜利。现在天下百姓久受战乱之苦,都希望有片刻的安定,我希望您能听取我的计策,让他们双方都一起存在,而您跟他们三分天下,鼎足而立。凭借您的聪明才智,众多的人马装备,占据着强大的齐国,而又有燕、赵作为附从,假如出兵到刘、项双方兵力薄弱的地方,来牵制他们的后方,再顺应百姓的心愿,向西进军,替百姓出气诉苦,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闻风而动来响应您了,还有谁敢不听从呢?”蒯通多次劝说,韩信终究犹豫不决,不忍心背叛汉王。同时,韩信又自认为功劳很大,刘邦应该不会对自己做得太过分,就谢绝了蒯通。

例句

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。


【词语为民请命】  成语:为民请命汉语词典:为民请命

猜你喜欢

  • 雨洗天戈

    源见“洗兵”。谓结束战争。明李东阳《闻狼山捷》诗:“闻说西南犹转战,几时甘雨洗天戈。”

  • 风月无边

    宋.朱熹《六先生画象赞.濂溪先生》:“风月无边,庭草交翠。”“风月无边”,原是称美风景之美,后用着比喻人品、文章影响深广的典故。亦作“无边风月”。元.白挺《西湖赋》:“无边风月,见天地心以志之。”主谓

  • 和羹梅

    源见“盐梅和鼎”。比喻大臣辅助君王综理国政。唐孟浩然《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》诗:“徒攀朱仲李,谁荐和羹梅?”

  • 莱衣舞

    同“莱衣彩戏”。清袁枚《八月二日庄滋圃新参闻相公玉体有吝载酒延候拉枚同往》诗:“新参风义高前古,门生也作莱衣舞。”

  • 擅场

    《文选.张衡〈东京赋〉》:“秦政利觜长距,终得擅场。”薛综注:“言秦以天下为大场,喻七雄为斗鸡,利喙长距者终擅一场也。”此以斗鸡场比喻秦国以强盛,并吞六国,专据一场。后以“擅场”喻技艺超群。唐杜甫《冬

  • 伯有为厉

    同“伯有被甲”。清黄宗羲《明儒学案.诸儒学案中五》:“若魄虽降,而游魂不散,则为变矣。变则滞而不化,出为妖怪,如伯有为厉是也。”

  • 骏马换倾城

    同“骏马换小妾”。宋苏轼《次韵许仲元送成都高士敦钤辖》:“坐看飞鸿迎使节,归来骏马换倾城。”【词语骏马换倾城】   汉语大词典:骏马换倾城

  • 屏风误点

    唐.白居易辑撰,宋.孔传续撰的《白孔六贴.图画》:“(三国吴)曹不兴误点屏风,因就画为蝇,孙权谓是真,以手弹之。”三国吴画家曹不兴奉命为孙权作画屏风,误落墨点儿,于是将其改绘成蝇状。孙权以为真蝇落在上

  • 黄河誓

    源见“河山带砺”。指汉代封爵之誓。谓封爵与国共存,传之无穷。唐崔融《塞垣行》:“岂要黄河誓,须勒燕山石。”

  • 经纶满腹

    源见“经纶”。形容人饱学而有处理大事的才能。亦泛指人很有学问。《歧路灯》五五回:“我看其人博古通今,年逾五旬,经纶满腹,诚可为令婿楷模。”见“满腹经纶”。《歧路灯》55回:“我看其人博古通今,年逾五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