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语掾

三语掾

世说新语.文学》:“阮宣子(阮修)有令闻(好名声),太尉王夷甫(王衍)见而问曰:‘老庄与圣教同异?’对曰:‘将无同(将无,莫非;将无同,就是大约差不多)。’太尉善其言,辟之为掾(掾是古代从属官员的通称)。世谓三语掾。”又见《晋书.阮瞻传》。

西晋时,士大夫崇尚玄谈,追慕高雅,以抽象虚浮的言谈为超脱尘俗,故王衍(或王戎)激赏“将无同”这样模楞两可的话。这是当时政治腐败、思想颓废的表现。

后世诗文中常把“三语掾”作为对幕府官员的赞美之词。

唐.元稹《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》诗:“官曹三语掾,国器万寻桢(桢,筑墙时两端树立的木柱,引申指支柱)。”见《长庆集》卷十一)。

附明:关于“将无同”的含义,宋、明诸家有多种解释,总之有三种意见: ㈠ 不同, ㈡ 相同, ㈢ 莫非相同,该是相同。现通常解为后者。


偏正 掾,官署属员。此指因三字而任命的官员。语出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阮宣子有令闻,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:‘老庄与圣教同异?’对曰:‘将无同。’太尉善其言,辟之为掾,世谓‘三语掾。’”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。宋·苏轼《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》:“欲知妙湛与总持,更为江东~。”△褒义。用于说话有分寸方面。→一字千金 一语破的 ↔高谈虚辞


【典源】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阮宣子(修)有令闻,太尉王夷甫(衍)见而问曰:‘老庄与圣教同异?’对曰:‘将无同?’太尉善其言,辟之为掾。世谓‘三语掾’。”《艺文类聚》卷十九、《太平御览》卷二○九引《卫玠别传》,记为阮瞻与王衍之事; 《晋书·阮瞻传》记为阮瞻与王戎之事。

【今译】 晋代阮修 (一作阮瞻) 很有学识,太尉王衍问他:“老庄与儒教有什么同异?”阮修说:“莫不是相同?”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,任他为太尉掾。人称为“三语掾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应答机敏,有才学。

【典形】 工三语、将无同、求三语、三语、三语掾、三语契、异同疑三语、三语作掾。

【示例】

〔工三语〕 清·宋琬《行路难》:“便便饱五经,讵若工三语。”

〔将无同〕 宋·范成大《次韵陈仲思经》:“从来峤南北,人谓将无同。”

〔求三语〕 唐·王维《同崔傅答贤弟》:“更闻台阁求三语,遥想风流第一人。”

〔三语〕 唐·白居易《李圯可京兆府户曹制》:“宜乎以三语自试,以一同自效。”

〔三语掾〕 唐·刘商《杂言同豆卢郎中》:“可怜三语掾,长作九泉灰。”

〔三语契〕 明·汤显祖《张郡丞枉过就别》:“留连三语契,感发四愁人。”


【词语三语掾】  成语:三语掾汉语词典:三语掾

猜你喜欢

  • 楚宫腰细

    源见“楚宫腰”。指女子腰纤细。唐杨师道《阙题》诗:“燕 赵蛾眉旧倾国,楚宫腰细本传名。”

  • 谢家池塘

    南朝宋.谢灵运《登池上楼》:“初景革绪风,新阳改故阴。池塘生春草,园柳变鸣禽。”南朝梁.钟嵘《诗品》卷中引《谢氏家录》:“康乐每对惠连,辄得佳语。后在永嘉西堂,思诗竟日不就,寤寐间忽见惠连,即成‘池塘

  • 雪窗

    源见“孙康映雪”。映雪的窗户,寒窗。指勤学苦读。唐郑谷《送太学颜明经及第东归》诗:“闲来思学馆,犹梦雪窗明。”【词语雪窗】   汉语大词典:雪窗

  • 捧心西子

    源见“东施效颦”。形容女子的一种病态美。明汪廷讷《狮吼记.奇妒》:“娘子,我看你云鬓虽乱,意态更妍,恍如宿酲太真,绝胜捧心西子。”偏正 西子,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。西子因病痛手抚着胸口仍显得漂亮。形容美

  • 民为邦本

    邦:国家。人民是国家的根本。语本《书.五子之歌》: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见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”。吴晗《海瑞罢官》9:“~口头讲,袒官虐民好人装,为虎作伥欺皇上,昼行愧影夜愧床。”【词语民为邦本】

  • 如皋获雉

    同“如皋射雉”。清 范驹《点绛唇.有美而不得所匹者感其事代诉之》套曲:“曾听说御如皋获雉嫣然粲,曾听说怼庸材暮景词人赧。”

  • 娲氏补天

    同“女娲补天”。清李渔《蜃中楼.结蜃》:“暂学长房缩地,权为娲氏补天。”

  • 紞鼓留公

    源见“五鼓之歌”。形容地方官政绩卓著,受民爱戴。宋曾巩《和赵宫保别杭州》:“紞鼓留公岂是催?湖山得意且徘徊。”【典源】《晋书·邓攸传》:“攸在郡刑政清明,百姓欢悦,为中兴良守。后称疾去职,郡常有送迎钱

  • 斗蚁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七“蚁”引(南朝.宋.刘敬叔)《异苑》:“桓谦字敬祖。太元中,忽有人皆长寸余,悉被铠持槊,乘具装马,从?中出(《太平御览》卷九四七引《异苑》?作塪),精光耀日,游走宅上,数百为群,部

  • 叹凤

    《论语.子罕》:“子曰:‘凤鸟不至,河不出图,吾已矣夫!’”孔子说,凤鸟不来,河马也不出献图,我的主张难道就这么完了不成!言外之意对世道的衰微发出慨叹。后用为感叹生不逢时之典。唐.李隆基《经邹鲁祭孔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