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旨相公

三旨相公

此典为王珪身为宰相,庸碌无为,上朝退朝,惟诵圣旨事。王珪(1019-1085年),字禹玉,成都华阳(今属四川)人。仁宗时进士,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,修起居注。进知制诰,为翰林学士,知开封府。神宗熙宁三年(1070年)拜参知政事(执政),九年(1076年)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,集贤殿大学士。自执政至宰相共六年,无所建树,惟倡导阿谀顺从之风。他本人上朝退朝,惟诵圣旨。上朝时,将各种奏章上呈,说“取圣旨,请皇上裁决”;待神宗批复后,说“领圣旨”;下朝后又对呈递奏章的人说“已得圣旨”。自己不提任何意见,不作任何决定,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。因此,人们讥讽他为“三旨相公”。

【出典】:

宋史》卷312《王珪传》10242、10243页:“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,九年,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集贤殿大学士。……然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(十为衍字),无所建明,率道(通“导”)谀将顺。当时目为‘三旨相公’,以其上殿进呈,云‘取圣旨’;上可否讫,云‘领圣旨’;退谕禀事者,云‘已得圣旨’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李晖吉、徐讚《龙文鞭影》2集上卷:“四如给事,三旨相公。”注:“唐(宋)王珪为相,一无建白。上殿进呈,云‘取圣旨’;上可否讫,云‘领圣旨’;退谕禀事者,云‘已得圣旨也’。时称为‘三旨宰相’。”(四如给事,指宋给事李邺,使金还,云:“金人上马如龙,步行如虎,渡山如獭,登城如猿。”时人号为“四如给事”。)


偏正 原嘲讽徒拥高位而无能的宰相。后指只能上传下达碌碌无为,而居要职的人。《宋史·王珪传》:“自执政凡十六年,无所建明,率道谀将顺,当时目为~。以其上殿进呈,云取圣旨,上可否讫,云领圣旨,退谕禀事者,云已得圣旨也。”△贬义。用于窃据要职的庸才。→庸庸碌碌↔出类拔萃


【词语三旨相公】  成语:三旨相公汉语词典:三旨相公

猜你喜欢

  • 名成身退

    见“功遂身退”。明·焦竑《玉堂丛语·宠遇》:“及乎~,而犹有天伦之乐,福寿如公,世之一人而已。”

  • 象罔索珠

    《庄子.天地》:“黄帝游乎赤水之北,登乎昆仑之丘,而南望还归,遗其玄珠。使知索之而不得,使离朱索之而不得,使吃垢索之而不得也。乃使象罔。象罔得之。”传说黄帝出游遗失了玄珠,派了好几个人去找都未找回,于

  • 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

    穷:穷困。善:使之善。达:得志,旧指做官。 穷困不得志时就独自把个人才德修养好;得志时做了大官,就同时也把天下治理好。语出《孟子.尽心上》:“古之人,得志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穷则独善其身,

  • 园吏梦

    源见“庄周梦蝶”。形容恍惚莫辨。唐戴叔伦《赠韦评事儹》诗:“是非园吏梦,忧喜塞翁心。”

  • 投木报琼

    《诗.卫风.木瓜》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。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。投我以木李,报之以琼玖,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。”原谓男女相爱互赠礼品。后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

  • 置怀

    《诗.小雅.谷风》:“将恐将惧,置予于怀。”郑玄笺:“置我于怀,言至亲己也。”后以“置怀”指放在心上。《宋书.臧质传》:“何文敬趋走厮养,天性愚狡,质迷其奸谄,置怀委仗,遂外擅威刑,内游房室。”【词语

  • 班超绝域

    源见“玉关人老”。指将帅久戍边疆。北周庾信《周使持节大将军丘乃敦崇传》:“而安国徒中,郁为卿相;班超绝域,遂重生还。”

  • 泣下新亭

    源见“新亭对泣”。表示忧国忧时。筱波山人《爱国魂》一出:“咳!教这举世顽聋谁猛省?泣下新亭,遍泣新亭,则索砥柱狂澜,力挽天心。”

  • 椎牛

    同“椎牛恨”。清方文《题韩孟小母氏卷》诗:“椎牛勿复言,怀橘将安遗?”【词语椎牛】   汉语大词典:椎牛

  • 南山戚

    源见“宁戚饭牛”。慨叹生不逢时,怀才不遇。元傅若金《和赵德隆秋夕雨》:“既兴北风叹,亦抱南山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