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苇杭

一苇杭

诗经.卫风.河广》:“谁谓河广,一苇杭之。”唐.孔颖达疏:“言一苇者,谓一束也,可以浮之水上而渡,若桴栰然,非一根苇也。”按:杭通航。

一苇,指将一束苇代船而渡。因《诗经》有“一苇航之”之语,故后以一苇”代称小舟。

唐.杜甫《洗兵马》:“河广传闻一苇过,胡危命在破竹中。”李绅《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》:“天津落星河,一苇安可航。”


【典源】《诗·卫风·河广》:“谁渭河广,一苇杭之。谁谓宋远,跂(qi) 予望之。”疏:“正义曰: 言一苇者,谓一束也; 可以浮之水上而渡,若浮栰然,非一根苇也。”

【今译】《诗经·河广》诗中说:“谁说黄河宽又宽,一束芦苇渡对岸。谁说宋国远又远,踮起脚尖望得见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渡河、航行;或用以指船,多指小船。

【典形】 渡苇、杭苇、一苇、一苇杭、一苇下长川、一苇通津。

【示例】

〔渡苇〕 宋·吴文英《烛影摇红·饯冯深居》:“一棹回潮渡苇,正西窗灯花报喜。”

〔杭苇〕 清·周之琦《好事近·舆中杂书所见》之一:“杭苇岸才登,行人乱峰层碧。十里平沙浅渚,又渡头人立。”

〔一苇〕 唐·杜甫《洗兵行》:“河广传闻一苇过,胡危命在破竹中。”

〔一苇杭〕 宋·苏轼《次韵王晋卿奉诏》:“天山自可三箭取,海国何劳一苇杭。”

〔一苇下长川〕 宋·范成大《胡宗伟罢官改秩》:“却浮一苇下长川,浮玉低昂波聒天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朱雁

    《汉书.武帝纪》:太始三年,“行幸东海,获赤雁,作朱雁之歌。”(歌见《汉书.礼乐志》)汉武帝于太始三年巡察东海郡时,得到一只朱雁,以为是祥瑞之鸟,故作歌以祝颂。后用为咏盛世升平之典。唐.元稹《代曲江老

  • 玉持雍伯

    源见“种玉”。借指通婚。清 黄鷟来《无题》诗:“袖积灵芸当日泪,玉持雍伯异时镵。”

  • 竹马交迎

    《后汉书.郭伋传》:“乃调伋(字细侯)为并州牧……伋前在并州,素结恩德,及后入界,所到县邑,老幼相携,逢迎道路,所过问民疾苦,聘求耆德雄俊,设几杖之礼,朝夕与参政事。始至行部,到西河 美稷,有童儿数百

  • 东扶西倒

    形容难以扶持培育,也比喻没有主见,不能自立。《朱子语类》:“教学者如扶醉人,扶得东来西又倒。”宋杨万里《过南荡》诗:“笑杀槿篱能耐事,东扶西倒野酴醿。”并列 形容难于扶持、栽培,也比喻顾此失彼,没有主

  • 俯首贴耳

    低头垂耳,驯从听命。唐代韩愈《应科目时与人书》:“若俯首帖耳,摇尾而乞怜者,非我之志也。”亦作“伏首帖耳”。《聊斋志异.马介甫》:“万石不言,惟伏首帖耳而泣。”帖:也作“贴”。【词语俯首贴耳】  成语

  • 山阴道中,应接不暇

    见“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”。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结构第一》:“事多则关目亦多,令观场者入~。”

  • 华封

    同“华封三祝”。南朝 宋鲍照《征北世子诞育上表》:“臣闻本枝无疆,布诸前典,众多弥贵,信之华封。”宋范仲淹《老人星赋》:“实赞天灵之数,允叶华封之愿。”【词语华封】   汉语大词典:华封

  • 床前牛蚁

    源见“蚁动牛斗”。形容病中神情恍惚。宋苏轼《次韵王定国得颍倅》之二:“要识老僧无尽处,床前牛蚁不曾闻。”

  • 三遗矢

    源见“廉颇善饭”。形容年老体衰。清赵翼《哭果毅阿公病殁于军》诗:“可怜病到三遗矢,犹自身冲百战场。”【词语三遗矢】   汉语大词典:三遗矢

  • 西山士

    同“西山饿夫”。元袁桷《次韵杂诗》之一:“哀哉西山士,饥食周原薇。”